构建交易系统有两个方法,一种方法是自上而下,另外一种方法是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的系统构建,是理念在前,策略在后的系统构建方式,通过一个交易者的对市场的理解写出规则,最后通过回测来证明理论的可行性。假设我认为市场是具备趋势性的,并且坚持追踪趋势,并且我相信长期看来我是可以获利的,基于以上假设来构建交易系统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构建过程。 显然,这个交易系统要实现的是:“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那么我如何来截断亏损呢,又如何来让利润奔跑呢?追踪趋势,无非就是追涨杀跌,就是要在价格创新高的时候买入,而在创新低的时候卖出。基于这个理论,我就得到了一个通道系统的雏形;而股价在平均价之上,也可能是趋势的开始,那么我就可以在均线之上做多,均线之下做空,我又得到了一个均线系统的雏形。那么我有了这些雏形之后,我就在这些雏形上加一些参数,比如10天最高价突破就做多,或者10天均线之上,我就做多。这种先有理论,再有系统,最后通过回测检测系统有效性的方式,就是自上而下的方式。 而另外一种方式,是自下而上的方式。自下而上的方式是基于市场有时候会出现无效性,而通过数据挖掘,可以通过这些无效性获利。自下而上的方式,是先挖掘数据,再形成交易系统的方式,通常对市场行为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按照这种方式做就是能够赚钱。 假设通过数据挖掘,你发现每周星期二,橡胶在早上10点到10点15分之间70%的概率上涨,但是你说不清楚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规律,但这确实是近期市场存在的一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市场行为来获利就足够了,而不用去深究背后的逻辑。我们通过这个规律来构建一个策略,每周星期二早上10点到10点15分期间做多橡胶,直到策略的失效,这就是自下而上的系统的开发过程。 做自下而上的策略开发,需要更加好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能力,因为市场的无效性不会长时间存在,你的橡胶策略可能会在之前一直有效,但是可能在下个月就失效了,这就需要策略开发者具备深厚的数据挖掘能力,不断的通过发现市场的无效性来获利。 而中低频交易系统的构建,我的建议是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因为中低频交易成功与否,更多的取决于你对交易的理解,通过数据挖掘的方式可能更“量化”一些,但是稳健性其实是不如中低频交易的,因为挖掘的数据本身不具备逻辑性,用一种强行的规则来概括这些数字关系的话,很难保证不掉入曲线拟合的陷阱中。 举个例子,假设1,2,3......这种排列中,我可以给出很多种后续排列,如果按照自然数排列,可以是1,2,3,4,5.....;如果是斐波那契排列,可以是1,2,3,5,8......;假设1,2,3......代表的是市场价格,如果是趋势行情,可能是1,2,3,4,5......;如果是回归行情,则有可能是1,2,3,2,1......;也有可能1,2,3没有任何的关系,它们只是一个随机数列中的一段,刚好是1,2,3而已。任何一种排列,如果你要给他赋予一个算法的话,都是可能的,但这个算法能否做到盈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特别是在随机性这么大的金融市场的环境中。另外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即便你发现了1,2,3......这种排列的规律,但是你并不能够保证这个规律有效的持续时间。无法保证这个规律的持续时间的话有一个非常大的衍生问题,就是你很难分辨一个策略到底是正常回撤,还是该策略彻底的失效。 目前就我而言,我很难驾驭这种自下而上的随机性,所以我将70%以上的资金用于自上而下的策略,而将30%以下的资金用于自下而上的策略。我用70%的资金做的一个中长线趋势追踪,这部分资金用于追逐一个有稳定逻辑支撑的收益,这个逻辑基于市场中趋势将一直存在,否则将会出现90%的散户最终赚钱而专业机构最终亏损。但是中长线的趋势追踪系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市场中大趋势的时候不常有,有时候会出现长达几个月甚至几年都不会有赚钱的机会,很多资金的耐心又比较有限,所以用一部分少量的资金去追逐短周期的收益。 除此之外,短周期的策略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可以修饰长周期策略的资金曲线,让整体的资金曲线显得更加平滑,特别是在一波大的趋势行情转换的时候,长周期策略会产生非常大的资金回撤,但是如果短周期策略也在运行的话,就会迅速的发出反转信号,从相反的头寸中对冲了长周期策略的回撤。 重点说一点,也许有人会问我为什么会选择70%和30%的这个比例,这个比例是这么得到的,因为通过回测,我发现7:3这个比例可以不减少长周期策略的历史最大回撤的情况下,获得额外的收益。如果站在风险的角度看,就是说通过了多周期的对冲,刚好用7:3的这个比例,可以不增加风险(历史最大回撤)的情况下,增加收益,如果大于这个比例的话,就会增加额外的风险;如果站在收益的角度看,就是说没有减少收益的情况下,降低了风险。换句话说,这个收益部分就是“额外”得到的,因为我没有增加任何额外的风险的情况下得到了30%的短周期策略的收益。 另外,这个比例是根据我自己的策略得到的这个比例,每个人的策略不同,交易理念不同,这个比例也不可能就完全相同,这种方法适用于量化交易实盘稳定盈利了一段时间的交易者来使用,能否用好的前提,取决于每个人对交易策略的驾驭能力,如果在没有太多实盘经验的新手,我建议最开始一定要用比较轻的仓位来做组合策略,这里我给一个指引性的仓位管理(个人投资者),那就是无论你做多少个策略的对冲,最大的资金使用率不能达到总账户资金的50%,如果超过这个额度,就会出现很大几率的破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用这种对冲的方法去做策略,可以在一个限度之内去做,但是这种方法不能滥用。因为通过对冲虽然规避了账户正常回撤的风险,但是这个风险却不会真正的消失,而是转移到了黑天鹅事件风险上去了。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所有交易者都要记住一点的是,任何金融活动中的风险是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这是金融市场中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做多策略对冲的时候,对这点认识越充分,理解越透彻,在今后的量化交易之路上就能够走得越平稳。 如果你做过一些回测的话,你应该知道其实任何信息都概括在了K线的四个价格中,即开盘价(open),最高价(high),最低价(low),收盘价(close)。任何指标和方法,无非就是这些信息的衍生,与其去分析那些衍生的数据,不如仔细研究这些基本数据之间的关系,所以用最简单最朴实的方法来进行交易,往往是最稳健的,这些道理很多著作上都详细的讲过,我就不再赘述了。并且,交易方法仅仅是交易成功与否的其中一个因素,并且不是决定性因素,但因为系统的构建最开始必须要有买卖规则作为载体,我们并不能完全的绕开方法来讨论后面的资金管理等模块,所以我的策略构建是假设以最简单的均线或通道来构建的趋势追踪方法,这里请不要误会,简单的均线和通道是趋势追踪方法中绩效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一直在使用并能稳定盈利的方法。 这里有一点我要提出,那就是很多量化交易者期望开发那种既能够在趋势行情中赚钱,也能够在震荡行情中赚钱的策略,这是一个天大的误区,一个趋势策略在震荡行情中最好的表现是不亏损或少亏损,而一个震荡策略在趋势行情中最好的表现也是如此,市场上不可能有适合每种环境的圣杯型策略存在,如果你还在执迷于这方面的研究,我强烈建议你停止这种尝试。即便如此,均线和通道系统的盈利性也不是100%的品种都能够获利的圣杯,在某些特殊品种几年均不出现趋势的情况下,任何趋势追踪系统均无法实现获利,但只要有80%以上的品种能够通过均线或通道系统获利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多品种组合来构建一套比较稳健的交易系统。 金融市场的特点就在于其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天下没有完美的系统,这也是我反复强调的,理解这点是我们沟通的前提。并且,策略具备自我毁灭性,如果某种操作方法有很高的成功率,并且在市场中的表现非常优异,有着超高的收益率和很小的回撤,并以其能承受的有效边界操作,代价往往是突然死亡。 有人作过这种统计,在交易界任何牢固而稳健的系统,都几乎无法抵御30年一遇的系统风险。所以,对风险的处置并不能过度的依赖计算机,而更多的是要以人的智慧去对待。止损是交易的一部分,你除了要做到严格的对交易品种的止损之外,还要考虑当你的策略不再有效的时候,你该采取什么“策略”来应对?在实际的交易环境中,我们要以人作为最后的屏障,要以人来执行对策略的“止损”。如何分散(策略)投资,如何退出,如何让策略和人完美的融合为一体,这些都是无法通过计算解决的。理解这些,会让你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升一个台阶。 策略的止损可以理解为你能忍受的最大回辙的极限,有的人是10%,有的人是50%,这个因人而异。又或者市场显著与你测试的环境发生变化,你就应该引起警觉。而策略达到你设置的回撤极限时,你应该像止损你的头寸一样,止损你的策略,至少你应该暂时停下来,深刻的反思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虽然会很痛苦,但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你最好做好这个准备。 在构建中低频趋势交易系统的过程中,我尝试过很多种复杂的方法,最终选择了最简单的两种方法,通道和均线。因为趋势交易系统无非是要在趋势行情中尽可能的赚到更多的利润,而在非趋势(震荡)行情中尽可能的少赔钱,通道和均线完全能够概括这种交易行为。下面我将介绍这两种买卖规则的特点,希望你根据这些特点来决定选择一种规则来构建自己的交易系统。 点击阅读: 《量化交易之门》连载4:普世价值观阻碍了人们对交易世界的探索 《量化交易之门》连载6:为什么普通人“期望的曲线”是向下的? 《量化交易之门》连载12:大部分新手亏损的原因——善于操底摸顶 《量化交易之门》连载15:交易系统构建的两种方式: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 《量化交易之门》连载16:选择一种方法来构建交易系统的买卖模块 责任编辑:韩奕舒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