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农产品期货

供需面偏紧 大豆中长期看涨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2-03-09 08:58:00 来源:南证期货 作者:陈钟

近期关注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南美大豆在上市期可能面临季节性低点压力;二是国储剩余的600万吨大豆需要继续轮库。这两个因素若出现,将会对大豆形成短期的调整压力。

当前处于2012/2013年度较为敏感的关键时点,一是南美即将全面进入收割期,去年12月份由干旱引发的减产预期将有定论;二是北半球种植面积是否继续减少也将随着3月底种植意向数据和6月底种植调查数据得到体现。焦点因素切换以及集中供应期极易给市场带来较大压力。笔者认为,大豆季节性调整将出现,但连续减产决定今年大豆大方向仍是上涨。

进口需求强劲,大豆趋涨

油脂消费仍有增长空间。1997年至2006年10年间,我国油脂消费年均增长率为9.57%,人均消费量由不足10公斤增加到近18公斤。而近6年,消费增速显著放缓,年均增长5.71%,人均消费量达到近22公斤。预计3年后人均消费量将达到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平均25公斤水平,趋于饱和。但是油脂消费结构将会持续发生改变,未来3—5年内国内大豆油占比将由目前的40%上升到50%左右。以此推算中国2012/2013、2013/2014、2014/2015年度豆油消费量分别为1410万吨、1530万吨、1600万吨,除去直接进口豆油240万吨(约合1250万吨大豆),国内豆油压榨需求折豆分别为6170万吨、6800万吨、7500万吨,年均增加600万吨左右。由此可知,虽然我国油脂总消费量在3200万吨水平上可能会达到相对饱和,但豆油消费总量仍有增加空间,这一点将决定中国对豆油消费的需求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豆粕消费将决定大豆压榨需求量。我国人口众多,肉类消费虽然逐年都有显著增长,但人均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猪牛羊肉占用量为45.79公斤,而同期欧美国家则在90公斤以上。养殖规模扩大需要消费更多的植物蛋白。从1997/1998年度至2011/2012年度的15年间,中国蛋白消费总量翻了3倍,达到6400万吨左右,而豆粕作为主要的蛋白饲料来源,同期消费总量翻了4.3倍,年均消费增速达到11.41%,其占所有蛋白消费总量的比例从51%上升到了74%。

对豆粕消费需求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中国大豆压榨需求的最主要推动因素。从人均肉类消费量来看,未来我国的豆粕需求仍有较大上涨空间。保守估计,未来3年我国豆粕需求年均增速将达到6%—8%,分别为5200、5800、6400万吨,折豆约为6600、7330、8100万吨左右。

供需偏紧未来三年成为常态

预计从今年开始国产大豆将全面退出压榨市场,保守估计中国压榨用油豆将全部依赖于进口,对外依赖度必将进一步提高。就全球的供应能力而言,能否满足中国每年500万吨—800万吨的进口增量需求将成为影响全球供需格局的最主要因素

供应方面,美国产量变化空间不大,预计维持在8500万吨—9000万吨。按近年的趋势来看,巴西大豆年增量在5%左右,约300万吨,阿根廷地区大豆年增量在7%左右,约350万吨。但由于美国和阿根廷出口比例稳定,巴西有小幅增长,估算每年三大供应国真正用于大豆出口的增量不会超过200万吨。这其中还并不包括由于比价或天气因素导致的减产因素出现。

供应偏紧未来3年内将为常态,中国供应缺口每年约在500万吨—600万吨。因此,长期来看,豆类品种受油粕需求的稳定增长,以及对外依赖的增强,预计3—5年内大豆仍将保持上涨格局。

美国连续减产的可能性大

南美本季减产大局已定。综合近期各机构的预测数据,笔者认为,随着巴西已经进入收割,减产更为确定。而阿根廷受惠1—2月的降雨,产量预计不宜过于悲观。两国相加减产幅度应在300万吨左右。

目前的主要农产品比价关系并不利于美国下季的大豆种植,尤其是在美国可用耕地趋于饱和的情况下。由于近期大豆价格有所回暖,比价关系小幅回升,加之2012/2013年度美豆出口预售情形良好,预计会抵消部分比价大幅回落的消极影响。保守估计,今年美国大豆种植意向面积减少在200万英亩,以去年41.34蒲/英亩单产估计,总产应减少在225万吨以上。

关注短期调整压力

我国大豆中长期供需格局偏紧,这决定了大豆大方向看涨。当然就近期情形看,需关注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南美上市期的季节性低点压力;二是国储剩余的600万吨大豆需要继续轮库。若这两个因素出现,将会对大豆形成短期的调整压力。

责任编辑:伍宝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