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债期货仿真交易的顺利运行,市场上对正式恢复国债期货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它也成为两会期间被证券业代表委员提及最多的提案或议案之一。昨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总经理朱玉辰明确表示,中金所已经为恢复国债期货做了许多工作,但国债期货的推出尚无时间表。 规则征求意见 朱玉辰表示,推出国债期货需要取决各方面因素,包括市场共识、投资者培训等,希望在准备充分后稳妥地推出。 而从产品本身而言,中金所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朱玉辰介绍,目前中金所已经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包括已经设计了相关产品,投资标的为5至7年的中期国债。在吸取了“327国债期货”事件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制订了相关的交易规则,目前正在广泛地征求意见。此外,中金所已经开始进行国债期货的仿真交易,邀请了一些机构参与。 在介绍具体的规则设定时,朱玉辰表示,国债期货属于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投资范围,目前的市场还是更偏机构用的市场,不适合散户使用,因此方案的设计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技术门槛较高,很大的挑战是要做投资者教育、宣传和学习。 但这并不意味着个人投资者就无法参与。朱玉辰表示,国债期货的门槛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个人投资者可以参与,资金门槛目前还不确定,目前的思路与股指期货类似。但国债期货的技术难度高于股指期货。 在中金所进行的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中,采取的保证金水平为3%,而股指期货的保证金为15%。对此朱玉辰表示,国债是一个波动率较低的产品,从历史数据来看,一年之内顶多有一天波动率能接近1%,因此保证金比例一向偏低。国际上的国债期货保证金比例一般是1%、1.2%或者1.5%,目前仿真交易采用的3%已经是较高标准。在实际推出时的保证金比例目前还不确定,但从设计思路上来看,宁可高一点。 风险预案 一个较为明显的迹象是,虽然国债期货曾因“327”事件被暂停,但17年后当恢复国债期货被重提之际,业内的共识度要远远高于当时首次提出推出股指期货之时。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两会代表委员中,就有中金公司董事长李剑阁、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吉林证监局原局长江连海等多位代表委员建议恢复国债期货。 这些人提出该建议有一个共同原因:目前的市场环境已与“327国债事件”前后有了很大的差别。而朱玉辰也表示,“327国债事件”爆发是由多个原因造成的,目前的情况较之当初已今非昔比。 朱玉辰认为,当时国债期货的市场化程度不够,当时的通货膨胀很高,中国政府多少会有保值补贴,炒国债不是根据国债本身的利率,更多的是在赌政府补贴导致的浮动补偿,其实是投资者在和政府博弈。 此外,当时的国债总量仅有1000亿元左右,又不能混合交收,数量少容易出现钱比债券多,导致逼仓的情况。如今的国债存量已经达到64000亿元,是当时的几十倍,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制度设计层面,当时的风险管理保证金也很低,且没有前置性设置,为什么万国证券可以在最后8分钟,账上无钱的情况下成功下很多单,是因为当时是结算时收钱。而目前的期货多采用后置设计,有了保证金才可以下单。 朱玉辰表示,目前来看,中金所对成功恢复国债期货“心里很有底”。但任何产品都有风险,中金所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消息、操纵、跨市场风险传递,以及技术系统等情况都做了预案。 朱玉辰表示,针对债券市场发展中央做了很多规划,有国债还有地方债,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也比较活跃,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第三级市场风险规避市场,也就是国债期货。通过国债期货的推出,激活国债,进而推动20万亿的债券市场发展,并作为定价基准,对整个资本市场意义重大。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