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牛市持续,年内仍旧具备冲击前期高点的动力;中短期来看黄金至少在6月份之前维持1600-1800区间震荡。市场不确定因素来自于两点:一是中国结构转型对市场的影响力难以估量;二是QE3能否实施。两者都将影响中短期金价的波动,尤其是后者,美联储货币政策纪要多次提及QE3短期均对金价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力,也将决定金价能否在今年下半年摆脱调整行情。 1.回顾历史,挖掘逻辑 (1)回顾历史 第一波牛市 上涨阶段。1971年-1980年,二战结束之后,全世界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35美元/盎司。从5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美国经济竞争力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出现了全球性“美元过剩”情况,美国高通胀、经济增长缓慢。各国纷纷抛出美元兑换黄金,美国黄金开始大量外流。到了1971年,美国的黄金储备再也支撑不住日益泛滥的美元了,尼克松政府被迫于这年8月宣布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黄金开始了二战之后的第一波牛市行情,此外1979年伊朗爆发革命,同期苏联入侵阿富汗,政治格局产生了较大变化,黄金于1980年1月21日达到850美元/盎司的高点。 下跌阶段。美国经济从1977年1月到 1980年1月为高涨阶段,但37个月时间里工业生产仅增长15.4%,折合年均约4.8%,比以往各次高涨都低,1980年代之后工业指数连续下降,同时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油价上涨,市场成本上升需求萎缩,最终酿成全球性经济衰退。1980年-1982年,世界第三次经济危机爆发,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下降,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却居高不下。黄金在经济衰退之下丧失了存在价值,金价大幅下跌并于1985年2月25日284.25美元/盎司 第二波牛市 目前第二波牛市仍然在持续,2011年9月6日在达到高点1920后回落调整。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克林顿时期经济迎来了高速增长的10年,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稳步下降。90年代末期经济开始过热,98年11月份-2000年3月份美联储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压力连续加息,2000年3月份直接导致互联网经济泡沫破灭,引发严重股灾,美国三大股指大幅下跌。美国经济在经过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期之后进入衰退期。2001年1月份-2004年5月份美联储再度开始降息刺激经济。美国经济在低利率政策下开始复苏,同时通胀压力持续增大。黄金也在2001年开始迎来了第二波牛市。 2004年6月份-2006年7月份,为了缓解通胀压力,美联储连续加息16次,其中数次加息是用来抑制过热的房地产,最终导致了次贷危机。2006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显现,2007年8月份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联储自2007年8月-2008年12月份连续降低利率近乎零,并持续至今。2009年下半年次贷危机之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并延续至今,美国于2008年9月份、2010年11月份先后推出两次量化宽松救市,黄金在通胀及不断的危机影响之下,继续上行,续写着牛市神话。2011年下半年,欧债危机导致欧洲银行业大幅亏损并引发银行危机,面临较大资金缺口,黄金受到抛售套现弥补其他风险资产亏损,在创出历史新高1920之后,开始了阶段性调整。 (2)挖掘逻辑关系 长期逻辑 长期黄金上涨的基础是经济,核心是通胀,两者缺一不可。 ▲如果通胀持续经济增长也在持续,市场的资金不出现问题黄金的牛市就将持续; ▲如果通胀持续,经济出现衰退,整个市场的流动性枯竭,以信用货币标价的黄金也将失去魅力,牛市将终结; ▲如果经济开始恢复增长,通胀得到控制,黄金牛市也将终结。 三者之外的情况下,黄金中长期将维持区间震荡。 短期逻辑 ▲美国经济与金价反向 国际金价以美元标价,美元主要受美国经济形势影响;美国是当今全球经济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美国经济的好坏直接决定全球经济形势的好坏;在美国经济形势稳定的条件下,美国的经济资源配置循环(资金回流机制)是稳定的,美国的资本市场成为吸纳游资的场所,金价趋于下降。在美国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货币属性成为影响金价的主导因素,资本市场吸纳游资能力下降,金价趋于上升。 ▲非美经济与金价同向 全球经济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非美经济形势与美国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在大趋势上是一致的。在整体一致的情况下,美国经济与非美经济表现又存在差异,或者叫“跷跷板效应”,即:美国经济相对强势时,非美经济相对弱势;美国经济相对弱势时,非美经济相对强势。强势或弱势背后是资金的流向差异,通过汇率等复杂机制对金价产生影响。具体看,非美经济形势对金价的影响与美国经济形势对金价的影响恰好相反。
责任编辑:伍宝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