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16日,中国沪深300股指期货登陆资本市场。 今日将迎两周岁诞辰。沪深300指数当日开盘于3388.29点,截止到上周五收盘,该指数下跌至2580.45点,累计下跌超800点。 股指期货第一年四成投资者亏 记得去年股指期货上市一年时,成交额已突破100万亿元,市场开户数更超过了6万户。 但是,身在其中的投资者,才能深刻体会到盘面变化如坐过山车。比如在4~6月的下跌过程中,期指主力合约从3399点挂牌价最低下探2478.8点,每波动一点价值300元,这也意味着,若从上市之初持有一手空单,已损失27.6万元。 被喻成机构套期保值的期货市场,在第一年里机构却说不上话。当时的公开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投资者中,84%左右是个人大户,不到10%是私募类机构,基金券商等大型机构只占了5%多的比例。 数据显示,参与股指期货总体亏损的占近四成,基本持平的四成,盈利的只占两成多。亏损数据人群更多的是,被期货市场牵着鼻子走的股票现货市场1.6亿股民。 第二年机构快速入场夺话语权 如今,其迎来两周岁生日。两年来累计成交量约1.2亿手,日成交量已突破40万手,客户已近10万,日均成交额2100亿元。 券商、基金、信托已经入场,QFII、险资入场也在预期之中,机构正成为期指的主力军。 机构投资者正在逐步替代散户形成新的主力阵营,据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总经理朱玉辰介绍,股指期货上市两年来,已有51家证券公司、15家基金公司和部分信托公司开立了225个特殊法人账户,风险管理功能已初步发挥。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股指期货全市场共有法人账户1868个,法人账户交易量不大,只占总体的5%,但法人账户的持仓量较高。 赢家中金所日进1300万 50万的资金,100万的资产,一项并不算低的交易门槛并未阻挡市场参与者对期指的喜爱。不到两年的时间,期指就走过了国外成熟市场多年的发展历程。 持仓量的增长是资金介入的直接体现,也可以说明期指市场的活跃。 国联期货重庆营业部王银平告诉记者,2012年来,IF指数持仓仍然维持上涨趋势,且在3月底总持仓达到70476手的高位。相对于交易者大部分亏损及券商系期货公司盈利,中金所才是最大的赢家。 以2011年期指完整的交易年度看,期指总共成交43.76万亿元(单边),按照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相关规定,手续费收取标准为成交金额万分之零点五,意味2011年中金所收取的手续费就高达43.76亿元。 根据中金所公布的数据,截止到上周五,股指期货双边成交金额为190.8万亿元,按照万分之零点五的手续费算,中金所进账达95.4亿元,平均一天进账1300万元。 推“迷你股指期货”暂时不现实 日前重提的决不让房地产调控出现反复,会不会让期货市场再出现一轮新的下跌? 国联期货王银平称,虽有震荡但预计不会大跌。毕竟,房地产调控一直也没有改变基调,并非意料外的利空。 不过,不少股民还是担心会出现下跌,采访中,还表达了想参与但参与不了的困惑,股指期货的高门槛,在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同时,也限制了中小投资者。因为市场出现单边下跌时,那些机构能够借股指期货保值,而普通股民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股市大跌,还因为最低门槛为50万元。 南坪西南证券的股民钟燕告诉记者,希望在做空赚钱中分一点机会,希望管理层设计出“迷你股指期货”,门槛几万元最好,这样一般的投资者都可以参与。 只有业内认为暂时不现实,因目前交易量已经很大,如再推“迷你股指期货”,会使得交易过度活跃,且“迷你期货”投机氛围更浓,这是监管层不愿意看到的。 规定太多 机构入市也不顺利 股指期货上市这两年,证监会不断推出政策,放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QFII、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未来保险资金也有可能获批,但除了券商积极参与套期保值之外,记者发现,其他机构投资者入市并不顺利都遭遇了制约瓶颈,不得不按兵不动。 2011年6月27日,银监会出台并施行《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业务指引》。与券商、基金参与股指期货不同的是,信托公司参与股指期货的模式除了套期保值和投机外,还包含了套利。去年11月,华宝信托成为第一家获得股指期货交易业务资格的信托公司。不过,近半年时间里,一直再无其他信托公司获资格。 阳光私募基金无意参与股指期货意愿。究其原因,证监会对私募参与股指期货的比例限制比较严格,尤其做空限制较大,卖出套期保值只能做到20%。 今年2月,公募基金终于获得了入场证。2月10日,证监会公布了修订后的《期货市场客户开户管理规定》,解决了公募基金股指期货的开户问题。此后有三家基金公司获准参与股指期货。对于很多老基金来说,要参与股指期货还面临着合同契约修改的问题。此外,公募产品参与股指期货有很多限制,套保比例不得超过基金持有股票总市值的20%,如果投资方向不对,亏损更多。 两年的时间,期指就走过了国外成熟市场多年的发展历程。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