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上一年存栏不足以及价格暴涨之后,2012年国内养殖业进入空前的高增长年份。根据一系列调查和测试,目前国内母猪存栏量已经突破历史新高,而下半年养殖消费的周期性旺季即将来临,养殖上游原料采购总体看好。 上一年国内养殖市场经历了价格上的大牛市,特别是生猪养殖获得了几乎前所未有的高利润。在利润推动下,今年养殖业整体步入存栏大牛市。国内养殖消费以猪和禽为主,其中生猪饲料消费在玉米消费比例中所占份额最大。根据历史经验,生猪大周期将在一年半左右时间内继续创造存栏新高,小麦、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消费预期高速增长。 生猪养殖存在较强的周期性,通常三年左右为一个大循环。通常一年存栏大降,随之而来是两年的存栏报复性增加。之前的强反弹周期每年生猪存栏量环比增速都在5%左右。2006年中国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导致2007-2008年猪肉价格的大涨,政府开始加强对社会生猪养殖的扶持,吸引各类养殖主体不断增加补栏。2009年底,中国生猪存栏量创造历史新高的4.69亿头,导致短期供大于求,生猪价格持续下滑,养殖主体亏损严重。加上一季度疫情高发生,在2010年4月一度出现恐慌性抛售,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到了2010年三四季度,母猪逐渐进入淘汰的大周期,生殖性疫情也频发,母猪存栏数量降至三年低位。2010年末,生猪消费进入旺季,在刚性需求下,生猪屠宰量连创历史新高,而生猪存栏量则在2011年春节后降至两年半低位。在存栏下滑过程中,生猪价格高涨,养殖利润创罕见的高水平,同时国家出台新政策扶持生猪养殖,历史重回反弹周期,并在2011年下半年存栏大幅增长。 今年前四个月的市场表现来看,养殖存栏增长趋势将超预期。首先,生猪价格在春节前没有创造年内新高。而春节后,猪价下跌速率也远高于八年均值以及历年。同时,今年春节后,生猪价格下跌的斜率也明显较2004/05年度、2007/08年度的存栏反弹年度更为陡峭,显示今年生猪存栏的反弹速率超常。其次,春节后仔猪价格继续上涨。受访大型饲料企业仔猪销售量同比和环比均明显增加。显示仔猪补栏积极性较高,仔猪存栏量增长。可繁母猪存栏量持续增加,根据新湖的调查和部分民间机构的数据,目前可繁母猪的存栏量已经创历史新高,预示仔猪供应量的大幅增加将是大概率事件。春节后为养殖存栏年内最低时期,通常为饲料原料消费最弱的时期。但今年春节后,各种饲料原料采购价格均有大幅提高,采购较为活跃。豆粕、饲用小麦、DDGS等原料的采购超预期。另外,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软着陆,货币紧缩,多数传统行业利润缩窄,投资放缓。与此相比,生猪养殖行业出现暴利,且出现政策的强力支持。这也吸引了一些寻找项目转移和多样化经营的大资金加大对养猪业的投资,自繁自养的新兴规模化养殖企业增加。同时,原有饲料企业或养殖品零售企业纷纷看好全产业链战略,向自繁自养环节扩张。规模化养殖占比提高到60%以上,而母猪存栏也大幅增加。 通过以上分析,和市场的多方面测试,预计全年生猪存栏增幅高于我们先前预计的增长5.5%左右水平,可能达到6-7%左右水平。年底生猪存栏创造历史新高水平并继续突破。预计在2013年下半年达到阶段性巅峰。随即在2014年一季度转入衰退。预计2012年下半年生猪养殖将进入保本或略亏水平,2013年可能出现养殖业全行业亏损,直到2014年上半年触底。 禽类养殖是我国第二大消费养殖品种,其产品包含禽肉和禽蛋。禽类饲料消费占饲料消费总比率在20-30%。上半年是禽类产品消费淡季,目前国内禽类养殖利润偏低,总体维持保本或亏损状态。相比之下,去年上半年也有类似的行情。但一些大型饲料企业反映禽料销售同比仍在增加。总体来看,由于禽类的养殖周期相对较短,因此供需调整更为灵活。在没有特别严重的全国性疫情出现的情况下,年度供需大体会保持平衡,总体存栏规模波动率远远低于生猪存栏波动率,只是总体供应会随着中国人口的刚性增长以及人口膳食结构中肉食比例的增加而稳定增加。预计2011/12年国内禽料消费总量也将呈略增态势。 根据中国肉类协会的统计资料,虽然我国是肉类生产大国,但人均肉类占有量只有58.8公斤左右(截至2010年),实际可食用的消费量还要少于此数目。而美国人均消费量在120公斤左右,发达国家平均在100公斤以上。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的肉类消费量仍将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当前我国养殖产品增长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在农村人口部分。截至2010年,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在51%左右,但农村人均肉类消费量只有城镇居民的一半左右。近几年国家更加重视三农问题,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农民收入的逐渐提高,农村居民肉类消费增长速度要快于城市居民。预计当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0%左右时,养殖业消费的刚性增长趋势才能逐渐趋于平稳。 养殖业增长超预期,而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这样对玉米、小麦以及豆粕等原料的供应提出了更大挑战。豆粕方面,目前油厂和饲料企业库存水平均不高,中国和美国大豆都面临产量降低的供应前景,有可能岁全球大豆库存消费比的进一步降低而震荡走高。饲用谷物方面,特别小麦继续保持对玉米的高替代,预计在未来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国内小麦库存将进入中等偏低水平。而玉米则可能进入为期一年半左右的低波动率市场。但如果玉米小麦大规模进口,那么两个品种或将同时保持高库存,并在未来一年缺少大波动。 责任编辑:伍宝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