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主要市场的对比情况看,目前中国股市累积跌幅居世界前列,自上证综指的6124点算起,下跌幅度高达70%,市场参与者的市值平均出现了相等幅度的缩水。这一方面打击了投资者对于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稳定运行的良好预期,另一方面,财富缩水严重影响了消费层面的投入,对于拉动内需将产生较大负面影响。市场的持续下跌,也已严重影响到了股市的基本职能,造成了上市公司特别是央企竞争力的下降。 中国股市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救市时机,对于实际处于“灾后”的股市而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零星政策已无法达到明显的“重拳”出击的效果,此前出台的单边收取交易印花税、汇金公司入市买入三大行股票、大股东增持等利好因无后续政策支持而形成政策资源浪费。目前要想稳定投资者预期、重塑市场信心,根本在于“及时出台具有即时效用的近期政策、明确中期政策时间表、积极酝酿远期政策”的“组合拳”方式;以“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环境建设”为基准点的政策方向,才是中国股市灾后重建的意义所在。 我认为,平准基金高调入市、股指期货尽快推出、划拨大非归社保基金、出台积极的税收政策应成为近期政策的主要集中点。 第一,推出平准基金,同时回购H股。 就目前的国内情况而言,推出平准基金的条件已经成熟,平准基金的“高调”入市,对于市场信心的恢复将起到巨大的其他政策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对市场形成明确的政策指向,利于用最短的时间统一市场各方不同的意见,达到救市的最佳效果。从筹集情况看,不妨部分借鉴香港盈富基金与台湾“国安基金”的模式,从三个角度筹集所需资金,即大型国有企业出资并以入股的形式组建平准基金、以外汇储备做抵押央行直接发行货币组建平准基金和直接面向投资者发行筹集。 与成立平准基金并高调入市相对应的是,动用外汇储备大举买入H股,既可以由中投公司完成,也可以由国资委指导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大股东和控股股东进场回购本公司股票,这既起到稳定港股市场的作用,同时又是对央企最直接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对A股市场将形成巨大的正面影响。 第二,尽快推出股指期货或至少明确具体时间表。 今年以来的中国股市大调整,之所以出现A股基本面并未明显恶化,但跌幅却居全球之首的奇怪现象,其中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没有股指期货等对冲工具,基金与散户只能通过抛售股票这条“羊肠小道”来避免更大的损失,结果导致羊群效应愈演愈烈,出现非理性大跌。如果机构投资者能够在股指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的话,就会敢于大胆长期持有像沪深300成份股这样的优质股票而不至于被迫从众抛售。 因此,从长期效应来看,股指期货将起到熨平股票现货市场波动的作用,为股票现货市场提供对冲风险功能,是投资者规避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必要手段,还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第三,划拨“大非”归社保基金管理,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小非”长期持股。 首先需要澄清的逻辑是:市场先下跌,大小非才开始减持,而大小非减持又加速了市场的下跌,形成了恶性循环。目前采取的相应措施大多是去“堵”而不是“疏”,事实上在市场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大小非是不会减持的,下跌的时候由于大小非的相对低成本,所以每次减持对他们自己而言都是理性的。 将大非划归社保管理,明确向市场宣布社保的最低减持年限(建议最低年限以10年为基准),既能稳定市场预期,又能减缓大小非持续抛售带来的压力,使得通过减持形成的获利部分充实社保基金,加大对全社会的稳定预期。 对于小非而言,可以从信贷政策、产业扶持、税收优惠等方面换取其持股的时间,解决了这些问题,基本上解决了小非减持的动因。在政策到位的同时,还可以要求小非公开发布自我锁定公告,从而减轻对市场的压力,利于稳定市场预期。 第四,暂免股票交易印花税或改单项征收0.5%。、取消红利税等也可以一并作为近期政策的选择。 上述近期政策在目前市场已经出现危险的时候应一揽子推出,而不是现在这样零散出台,造成“政策浪费”,果断出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中国证券市场中期制度性建设乃至制度性建设的整体布局及时间安排也同样重要。最先一步,可以探索以股票交易所得税代替印花税红利税并通过逐年按账户计算盈利缴税部分而亏损部分予以豁免抵充的相关税收政策等。再次,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央企整体上市与市场化重组,集中推出一批案例,在解决公司治理问题与关联交易的同时增加资本市场的信心。第三,在政策上鼓励各种所有制性质的上市公司的大股东自愿增持股份,对自愿锁定大小非的上市公司给予再融资以及其他方面的优惠,在供给上保持市场的稳定。第四,在此非常时期,组建如同“国务院证券委”这样的机构,对资本市场进行统一协调管理。 近中远期政策的配合出台,将利于中国股市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最大可能地回避周边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已出台政策的效用,重树市场信心,使中国资本市场走出与中国经济相适应的行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