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薪、裁员风潮过后,国内券业进入到“过冬”的第三阶段——撤并部门。 日前,本报记者从多个权威渠道证实,包括国泰君安在内的国内多家知名券商的衍生品部或被撤掉,或被合并。 此外,以招商证券为代表的,一批原本想要在衍生品业务上大展拳脚的券商暂缓了组建衍生品部的行动。 过去几年,为备战股指期货和备兑权证等创新类衍生品业务,国内各主要券商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人力、物力。但面对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市场将矛头直指衍生品,并将这场深重危机归因于衍生品交易的过度创新。 今年上半年,国内权证创设被停止后,国内主要券商衍生品部门的盈利渠道几乎变为零。下半年以来,作为前端业务部门的衍生品部,实质上已沦为靠公司其他业务部养着的“鸡肋”部门。 北京一家知名券商高层预计,考虑到明年资本市场的形势依然难以乐观,中、短期内,管理层推出股指期货、备兑权证等衍生品业务的可能性不大。 因此,如果明年的券业经营形势难以扭转,该高层认为,券商其他的一些盈利能力有限的部门,将同样面临撤并的局面。 “消失”的衍生品部 12月16日,海通证券衍生品部一位高层称,面对股指期货、备兑权证等创新业务因市场持续低迷而遥遥无期的现实,所有已组建的券商衍生品部都面临经营困境。 “我们也不例外。”该高层告诉本报记者,尽管海通证券目前还没有做出撤并衍生品部的打算,但目前公司衍生品部实际上已无新业务可做。因此,下半年来,生存压力陡然增大。 不过,同样作为上海的知名券商,国泰君安则果断选择了撤掉衍生品部的决定。 本报记者了解到,国泰君安的衍生品部被撤后,一部分员工被转到公司的研究所,另一部分进入了公司证券投资及资产管理部,还有一部分人去了固定收益部。 12月16日,东方证券一位权威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该公司只有融资融券部,没有衍生品这个部门。过去几年,该公司负责权证创设的人员已悄然进入了证券投资部。 无独有偶。总部位于上海的东海证券原负责权证业务的人员,已于日前一并进入了工作状态较忙、业绩还不错的固定收益部。 除上海外,本报记者了解到,北京、深圳也有一些地方券商的衍生品部已被撤并或面临撤并。 招商证券一位权威人士称,公司目前暂时取消了组建衍生品部的计划,原负责权证创设的人员已进入证券投资部。 事实上,据本报记者了解,2006年下半年,为备战股指期货业务,招商证券曾专门招聘曾在加拿大衍生品市场有着实践经历的人才。 “当时招人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组建衍生品部,抢占衍生业务的市场。”接近招商证券的一位知情人士透露。 由于股指期货、备兑权证迟迟无法“开闸”,两年多来,这些“海归”除了做一些数据和模型的研究外,并没有衍生品的实战机会。 一位业内人士评论说,过去两年中,由于权证创设制度上的缺陷,股改权证的创设一定程度上说根本不需要技术含量。因此,花高价请回来的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花瓶。 “公司不愿意养‘吃白饭’的人,有理想的员工也不愿意呆着没事干。”上述知情人士感叹。 撤并背后 上述北京知名券商高层认为,尽管部分券商暂时把衍生品部撤了,并不能说明,该公司一定会放弃衍生品业务。但衍生品部首先成为券商撤并的部门,个中原因值得思考。 他指出,撤并部门是为了节省开支,为可能持续的“寒冬”做好准备。但选择撤并衍生品部,深层次原因是券商预期中、短期内,股指期货和备兑权证等衍生品业务可能难以展开。 事实上,10月下旬举行的“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上,监管层仍明确表示支持券商创新的思路没有变。 但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的蔓延及国内外资本市场不断增加的不确定,各方对于金融创新,特别是券业创新的态度显然将愈加审慎。 中金公司近日的一份内部材料显示,以“过度借贷、财务杠杆费率过高”为特征的过度创新,正在遭到诟病。 该材料显示,考察这次次贷危机中破产或被收购的公司的财务报表,会发现这些跌倒的公司都有很大的共同之处,即资产负债率特别高。也就是说,他们都从客户或者其他基金借入了大笔资金,通过高杠杆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这些公司持有大量的流动性低的资产。结合高杠杆效应,在市场出现极端情况时,这些公司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 “目前券商衍生品部负责的业务,不管是股指期货还是备兑权证,都属于有一定杠杆性的创新产品。”上述北京知名券商高层指出,考虑到管理层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因此,按照管理层要求的,在风险可测、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去尝试新业务的原则,他预测,未来6个月内,管理层都很难腾出手来更多地推进股指期货或备兑权证业务。 “这是很多券商撤并部门时首先选择衍生品部的一个重要原因。”该高层指出,如此一来,衍生品业务在我国的发展会受一定的影响。 不过,海通证券衍生品上述高层则称,创新是国内券商走出靠天吃饭的惟一道路,“寒冬”过后,很多券商都会继续在衍生品业务上继续投入人力、物力、财力。 “近期,管理层对于要继续做好股指期货推出准备前工作的表态还是说明,明年下半年或许更早些时候,推出股指期货仍然是可期的。”该高层认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