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经济到底是“肿么”了?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 国际经济一览 当前全球经济刚从08年的经济危机慢慢走出,可谓步履艰难,一波三折。全球经济的复苏是有目共睹的慢,美国的失业率从经济危机以来36个月已然消逝,但仍然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一半,比以往所花费的时间长,暗示着即使美国这么发达的经济体已悄然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自12年年初以来,美国经济属于温和增长,经济数据表面利好,但抽丝剥茧后却发现经济增长无多大起色,甚至有需要再次实行量化宽松政策(QE3)的必要,其中一度出现警惕美国国债危机。 在大西洋的东海岸,真正意义上的债务危机在欧洲大陆上爆发,美国暂时躲过一劫。 希腊的债务问题把欧洲的经济复苏打入谷底,高比例的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以及严重失衡的债务比例使得希腊的债务问题牵动着欧元区的每一个国家,希腊飙升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就是最好的证明。需要大量耗资来的解决的希腊债务危机让欧洲的经济复苏戴上了沉重的镣铐。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西班牙又被警惕将可能出现债务危机,而西班牙的债务危机是更实质的牵涉到德国等经济稳定大国的银行业。欧洲的经济复苏前路漫漫,危机四伏。 国内经济细说 自08年经济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地位迅速上升,每年8%的经济增长让国际瞩目。但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样的增速对于中国全面的经济复苏来说是片面的。“4万亿”的量化宽松政策加上降息工具的应用,把中国粗犷型的经济结构模式发挥到极致,这也意味着这种低技术、高耗能、廉价劳动力的经济模式的尽头。如今,经济再次告诉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到了。 一直以来的高增长带来的后遗症是严重的,细看国内的每项生产指标,可以发现我国现状就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可以体现为高企不下的库存数,实体经济的投资大幅减少,实体经济对于银行的贷款需求的减少,低迷的开工率,高位的失业率,预期为负增长的用电率。所有的数据都在说明我国的实体经济停滞不前。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辆马车之一。纵观国民的消费总量与物价指数,物价指数的爬升,消费量占GDP的较少比重,都预示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必要。在进出口数据来看,国际贸易顺差呈减少趋势。内需不足,外需不振,靠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时机未到。 在08年危机以来,屹立不倒的行业当数银行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银行业在经济危机以来大量吸金,来应对未来随时发生的金融战争。我国的商业银行多年来一直以单一的结构模式存活,除了以国家利差以及存贷利差为主,其他收入来源占比相当少,经济增长源单一。国内的商业银行的健康状态存在较大问题,高不良贷款率与坏账率,低资本充足率,垄断的行业模式以及官定利率,这些都严重制约银行业的发展以及降低银行应对风险的能力。 最后来看看国家最近几年的政策方针。国家的政策慢慢从“稳增长”到“保增长”,从不重视金融市场到全面建设金融制度体制及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政策的与时俱进让国家在风雨中矗立。 降息 自08年以来,央行首度降息。正值国际经济多事之秋,各国都在进行降息等宽松政策,而我国的降息也是情理之中。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U型的底部左侧,降息政策将垫高经济触底底部,帮助经济更好的渡过结构调整。 这次的降息将是一次很好的经济结构调整时机。从国内实体经济来说,这次的降息是很显然能降低企业投资的 融资成本的,这样能很好的鼓励实体经济的投资。结合国家“十二五”的政策,国家在“十二五”的第二年将不断加快国家重点基建项目的审批,以风、水利建设为主,继续走基建投资保增长的道路。这样不仅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可以体现在实体经济需要去库存的目的中,而风、水利的基建将能很好的消耗钢材水泥等高库存情况。对于国内生产过剩的情况下,降息将是利好,但前提是能够起到去库存的目的。 而对于虚拟经济,降息的最大利好主体就是银行。降息加之以利率范围的调整,存款利率明降暗升。但是此次的降息,由于存贷利率的范围变动增加,而贷款的上限固定,压缩了银行的利差盈利,也无疑加剧银行间的同业竞争,更能体现银行间的资金安排,风险管理等操作细节,总体来说,这次的降息,是为以后利率市场化的一次试水。 短期来说,降息使资金面普遍宽松,短期融资利率将慢慢上升,使得短期同业拆解与存款利息之差消失,银行将提高揽储成本,压缩利润空间,或改变利润来源模式。中期而言,资金面带动投资,投资带动实体经济向好。对于长期而言,资金全线流出,赚取短期利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将上升,是长线资金配置的机会,而经济若能在这次降息影响下顺利完成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将进入下一轮上升,否则,这次的降息将是一次饮鸩止渴的缓兵之计。 综上所述,按照目前情况分析,我们认为,短期内股指将震荡调整,中期将调整向上,长期将大幅滑落。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