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期货自今年5月10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以来,活跃度和波动率一直稳居前列,在行业内已产生较为深远和广泛的影响,不仅为我国白银产业的生产、贸易、终端用银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风险控制工具,还在促进现货市场发展、完善现货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本文将对白银期货上市以来成交量和持仓量的情况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两点建议。 成交量下滑严重 1.成交量下滑 白银期货上市仅7个交易日,主力合约成交量连续放量,最高达80.5万手。此后成交量出现单边下滑,主力合约最低至10万手。上市初期市场对白银期货期待和认可度较高,套利和投机机会使得投资者纷纷试水,参与热情不断提高。后期随着平台逐渐运行稳定和国内外白银走势大幅波动的影响,行情很难把握,投资者大多回归理性投资。 2.持仓量下降 白银期货自上市以来,持仓量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说明国内套保盘参与热情不减,但从近期的数据来看,由于价格频繁跳空低开或高开,持仓量有所下降。从图2中日内持仓叠加情况来看,其波动并不是很大,只是尾盘减仓明显,说明部分投资者担忧晚间外盘行情波动,隔夜持仓兴趣不大。 3.成交持仓比回落 白银期货上市伊始,成交持仓比伴随着成交量的大幅放量出现了短暂冲高的过程,最高达7.71,之后逐渐回落,目前稳定在1:1至2:1之间。成交持仓比一向被看作期货市场或期货品种是否成熟的标志,如在伦敦LME市场,成交量要远远小于持仓量,比例往往在1:2,美国COMEX市场一般也不到1:1,持仓量往往高出交易量1—3倍左右。我国商品和金融期货市场成交持仓比普遍高于国外同类市场水平,如已发展比较成熟的沪铜,其主力合约成交持仓比例往往介于1:1到2:1之间。白银期货上市以来的表现是不是趋于成熟了呢?笔者认为言之尚早。铜期货已平稳运行了十多年,企业和投资者认可度较高,随着产业规模的壮大和发展,成交量和持仓量处于稳步增长的态势之中,而随着成交量和持仓量的扩张,成交持仓比却没有发生很大波动。白银期货上市仅两个多月,持仓量相对稳定,成交持仓比与成交量成正比,这与铜期货区别比较大,因此白银期货发展至成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成交持仓特征原因 1. 投资人群多为短线投资者 由于白银市场规模较小,只有黄金市场的四分之一,活跃度和波动性更大,白银往往代替波动相对稳定、价格高昂的黄金成为市场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追逐的投机品种。而我国投资者对期货市场杠杆化和T+0交易模式并不陌生,源于上海金交所白银延期交易四年来的平稳运行,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商品衍生品交易和投资方面的知识。 白银期货上市后,部分投资者受较低的保证金和手续费吸引而转战期货市场。他们的投资特点是通过短线交易,快进快出,赚取微小的价差波动。两市价格高度相关性,更是吸引了部分套利投资者的参与。基于对白银期货高波动率和活跃度的追逐,上市几天内成交量持续刷新纪录就容易理解了。 2.隔夜持仓风险较大 贵金属市场是一个全球性市场,世界各地可以24小时不间断交易。但我国期货市场没有夜盘,隔夜持仓交易者不得不面临晚间外盘大幅波动的风险。一旦出现突发性价格单边走势,由于缺乏有效的场内风险防范交易机会,将造成止损机会成本的上升,投资者有时还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损失。例如6月21日,COMEX市场亚洲时段平稳运行,但北美时段受美联储未推QE3影响银价走势出现单边下滑,跌幅达5.03%;次交易日(6月25日)国内白银期货Ag1209合约开盘即低开3.3%,按照14%的交易保证金计算,投资者若持仓方向错误,其直接损失将达24%左右。 自白银期货上市以来,跳空频繁出现,部分投资者因隔夜持仓风险过大而只进行日内短线交易,更有许多投资者放弃该品种转投其他风险较小的成熟品种。 3.套保者投资热度不减 上期所在合约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套保投资者的需求,因此白银期货的上市得到了行业内的认可,特别是在市场跌宕起伏下,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热情度较高。企业参与套期保值的主要目的是规避价格大幅波动的系统性风险,它们一旦参与到市场之中,持仓相对比较稳定,这一点对比白银日内和日间持仓特征就可以看出来。 两点建议 隔夜持仓风险加大,令许多投资者特别是资金量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放弃白银期货转投其他更加成熟的期货品种,而套保投资者的积极参与使持仓量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就不难解释目前成交持仓比每况愈下的现象。 投资者积极主动参与到交易中,成交量和持仓量良性增长以及成交持仓比的相对稳定,更好地发挥其市场功能,才是一个期货品种稳定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由此笔者根据当前白银期货成交持仓特征建议如下: 1.加强投资者教育 大力普及期货知识和套期保值方面的教育,加大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力度,引导涉银企业积极参与到期货交易,逐步完善投资者结构,为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 2.尽快推出白银夜盘交易 白银期货推出时,正处在欧债危机的漩涡和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担忧中,市场跌宕起伏,放大了交易时间较短的弊端。推出夜盘符合当前市场需要,有利于国内白银期货与国际接轨,增强白银定价权的争夺,降低投资风险,对扭转当前不断下滑的成交量将起到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