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普遍认为,光大只有发行H股一条途径,来解决资本充足率偏低问题 离市场传说的光大银行H股9月中旬发行时间越来越近,但多方仍无动作。 “我们跟投资机构一直保持有接触,但是我最近没有去过香港。”8月23日,光大银行负责上市融资的副行长林立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自己最近没有香港路演过。 而光大银行H股一位主承销商投行部门负责人则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没有光大银行H股的最新消息。最近大部分投行员工,都忙于为自己现有的客户服务。8月中旬至9月底,适逢大部分香港上市中资企业披露中报的时间。 一位QDII基金的基金经理则明确表示,近期没有收到过关于光大H股IPO的任何消息。 种种迹象表明,光大银行的H股发行仍然将视市场情况而定。近期港股反弹可能给了投行和光大方面一定信心,但是由于银行股近日在港股市场表现低迷,光大很有可能继续观望。市场冷淡, QDII基金不接受新股路演 多位外资投行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尽管近日港股有所反弹,但是一级发行市场并未转向乐观。新股发行仍然比较困难。 “我们对后市看的很谨慎,已经很明确地提出了,如果有新股IPO来推荐和路演的,一律不接待。”前述QDII基金经理表示。 他说,下半年欧洲、美国、中国经济都还有很大不确定因素。因此尽管港股今年振幅较大,但总体来看,仍然没有较好的单边上涨机会。 他表示,尽管包括光大银行、三一重工、海通证券的H股发行都在排队,但是据他所知,这些发行的停滞,主要仍然是价格问题。 “现在这个市场,如果实在要发,其实是可以发的。比如前一阵的伊泰B转H,也发出来了。那就是因为价格定得比较合理。三一拖了那么久,就是因为市场给的价格和公司预期的价格差太多,他们不肯妥协。”这位基金经理表示。 但是对于光大银行而言,外界一直认为,更大的问题是,基石投资者始终没有完全确认。 此前市场传言称,基石投资者只愿意以1.2倍PB的价格购入新股,与光大银行高层心理预期差距太大,当时光大银行在A股的价格为1.55倍PB左右。 而进入2012年之后,香港市场对于中资银行股十分看淡。6月5日和8月8日,社保基金连续减持工商银行900万股和451.6万股;5月4日,淡马锡减持了161100万股建设银行;8月20日,瑞银减持了767.6万股民生银行。 随着中资银行股陆续发布半年中报,无论是A股还是H股,机构投资者均明确表示了对不良率、逾期贷款、主营业务净利润增速放缓的担心。 “我觉得他们可能现在就是在观望摸底,银行对于资本的要求很高,H股融资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如果现在可以找到一个公司和市场都能够接受的方案,我认为他们还是愿意发的。但如果市场继续走低,可能确实对公司没有太大帮助,公司不如考虑一下其他融资手段。”一位外资投行人士表示。他所服务的投行参与了光大竞争者——广发银行的H股承销。 他透露,广发银行的A+H发行计划,年内重启可能性不大。 资本充足率红线压顶 100日倒计时 前述投行人士表示,如果自己服务于光大银行,会建议光大通过在香港市场发债的形式募集资金。 “最近在香港市场和大陆市场,发债都是一个不错的融资选择,比一般的借贷成本低很多。”他说。 截至2012年第一季度末,光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67%和8.11%,尽管比之前有所提升,但仍然低于8.5%的监管层要求。 光大银行H股发行引人关注,正是因为,市场普遍认为,光大只有发行H股一条途径,来解决资本充足率偏低问题。 事实上,光大的标准已经一再调低。一位分析师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如果按照光大起初规划,初始发行规模不超过105亿股,募集资金应该超过300亿港元。 2012年4月,光大银行在年报中表示,积极推进H股上市,一切准备就绪,等待市场回暖。当时市场传言,光大已经决定将发行规模压缩到40亿股,融资不超过160亿港元。 而最近又有传言称,光大可能将融资总规模降至100亿港元左右。 但是林立拒绝向理财周报评论这一消息。他表示,对于H股的问题,仍然在讨论研究中。 6月上旬,光大发行了67亿元次级债。原本光大的规划是,在H股发行之后,通过次级债补充次级资本。但由于H股迟迟未能启动,不得不先发行次级债。 如果按照当前传言,光大银行仅仅通过H股发行募资100亿元,仍然无法满足3年发展对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要求。H股发行之后,公司还必须用其他手段融资。 “我们认为光大H股今年发行还是很必要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摆在那里,H股的工作也做得比较充分,股权融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一位分析师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而且之前与公司交流的情况也是,他们普遍认为今年年内应该能够完成H股的上市。但同时公司也会通过其他手段提升资本充足率。”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