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度,央行购买黄金的总量再度创出了新高,共计157.7吨,相当于总体黄金需求的16%。这是自2009年第二季度央行转变为黄金的净买入者以来,全球央行单季度购买黄金的新高记录,并且远远大于去年同期的66.2吨。 今年,黄金似乎失去了光泽。但是有一些高调的黄金支持者们却表示,他们看到了黄金的未来一片光明。 去年黄金价格涨至历史新高,但从那时到现在,金价已经跌了13%。虽然就今年年初到现在这段时间,金价还是有所上涨,但远远落后于股市和其他大宗商品。但是包括PIMCO、鲍尔森和索罗斯在内的投资者都加倍下注黄金。 索罗斯的基金将SPDR黄金的持仓翻了两倍多。而两个月前,全球最大债券基金PIMCO也将黄金持仓比例由10.5%增至11.5%。PIMCO预计,通胀将会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上涨,届时黄金价格将会受到推动。鲍尔森今年第二季度也增持黄金,旗下黄金投资较第一季度增长3.5%,截至6月30日,他仓位中的黄金资产价值19亿美元。 他们认为,欧洲金融动荡的持续和美国进一步刺激政策的前景很有可能在削弱美元的同时推动金价,此外,长期以来被压抑的通胀水平又开始显现出上涨的风险。这两个因素都利好黄金。 另外,美联储FOMC会议纪要显示,联储内部有许多官员支持进一步量化宽松,对黄金市场的提振开始显现。 根据世界黄金协会最新需求趋势报告,总体黄金需求在第二季度环比减少了10%,比去年同期下降了7%,从1065吨降至990吨。珠宝首饰需求从第一季度的488.1吨跌至418.3吨;金条、金币以及黄金ETF类投资需求从第一季度的407.4吨降至302吨。截至第二季度,全球黄金需求已连续四个季度下跌,这主要是因为印度、中国方面需求减弱。印度第二季度黄金需求对比一年前减少38%至181.3吨,预计今年全年需求达778吨,比去年的961.4吨减少19%。 第二季度,中国、印度在金条及金币方面的需求也呈现弱势。造成全球黄金第一大消费国印度需求大幅减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印度政府正在通过对进口黄金征收高额税赋以减少需求,从而维持卢比的强势。今年以来,印度卢比不断贬值,导致了以卢比计价的印度国内金价高企,向来以价格敏感闻名的印度投资者大幅减少了对黄金的采购。 现在中国因素已然成为了黄金市场的焦点,来自中国方面的实物黄金需求几乎是整个西方黄金需求的总和。第二季度,中国黄金需求为144.9吨,环比减少了43%,同比下降了7%,其中投资需求降低了4%。即便今年下半年中国需求保持上半年的水平,全年总体需求也不会超过800吨。 如果把矿产金总量减去实际的制造业需求用金就能得到市场上黄金存量的变化。通过这个黄金存量数据的变化,我们可以判断实物黄金的紧缺或过剩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金价。自从2005年以来,黄金的制造业需求就在不断下降,并且在2009年被矿产金所超过,这意味着全球黄金市场从2009年以来就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目前,这种趋势正在加速,全球制造业的黄金需求在2012年第二季度同比下降了13%,其中珠宝首饰需求下降了14%,工业技术需求下降了5%。从2012年第一季度到第二季度,矿产量增加了6%,而制造业用金减少了12%。在过去的四个季度中,矿产金总量增加了2%,而制造业需求则降低了12%。 私人黄金投资需求在过去的四个季度增加了14%,这主要归功于投资者在2011年下半年大量购进黄金。但是私人黄金投资在今年第二季度同比下跌了23%,环比下跌了26%。 但来自央行方面的强劲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过于求对金价构成了的下行压力。第二季度,央行购买黄金总量同比增长138%,环比增长63%,过去四季度则增长了144%。第二季度,央行购买黄金的总量再度创出了新高,共计157.7吨,相当于总体黄金需求的16%。这是自2009年第二季度央行转变为黄金的净买入者以来,全球央行单季度购买黄金的新高记录,并且远远大于去年同期的66.2吨。 今年上半年,全球央行共计购入黄金254.2吨,对比去年上半年的203.2吨,增加了25%。按照目前的趋势,全球央行有望在2012年购买500吨黄金,大于去年的458吨,这也是自1964年以来全球央行最大的买入量。除了发展中国家,欧洲也在购入黄金,第二季度欧洲投资者共计购入黄金总量增长了11%至86.4吨,其中德国人买入黄金总量跳升了51%,成为最大的驱动因素。欧洲的央行也毫不逊色,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耳其以及乌克兰等国家的推动下,欧洲地区央行购入黄金总量从第一季度的96.7吨推升至157.5吨。如果今年下半年这种趋势得以维持,那么欧洲央行今年购入黄金总量将达到500吨,超过去年的457.9吨。 自2009年开始,全球央行由黄金的卖出者转变为买入者,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在推动。仅在2009年,印度、中国和俄罗斯共计买入了近780吨黄金,其中,俄罗斯在2010年及2011年再度买入140吨和94吨黄金。今年以来很多国家都在增持黄金储备,如韩国、菲律宾、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阿根廷、乌克兰等。 央行大量买入黄金,主要是为了分散其外汇储备的风险。根据世界黄金协会的判断,央行现在收储的目标是要黄金储备占到外汇储备的15%左右。这意味着央行大量买入黄金的行为还将持续。在央行中,发展中国家的央行继续扮演了购买主力的角色。像墨西哥、菲律宾、俄罗斯、俄国、土耳其以及乌克兰等都榜上有名。在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不明朗的大背景下,各国央行大量购入黄金对冲货币风险。金融海啸之后,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美联储出台了两次量化宽松,于是欧元、美元出现了竞相贬值的局面,央行增持黄金储备就是为了对冲未来可能出现的主要国际货币的大幅贬值。另外,黄金自1971年退出国际货币舞台以来,近期有再度回归全球金融体系的苗头。比如很多交易所开始接受黄金作为抵押资产,过去一般都是债券和股票才能充当抵押资产。CME集团已经接受黄金作为抵押品。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资料,近几个月以来,大型对冲基金也是主要的黄金购买者。例如著名的投资大亨保尔森买入了450万股SPDR GLD的黄金ETF股份,合计约7亿美元,现在保尔森已经共计持有全球最大黄金ETF SPDR GLD2100万股。另外,截至6月30日,投资大鳄索罗斯也将其在该黄金ETF的持仓翻倍至884400股。 金价上涨的其他驱动因素还有欧债危机以及美联储可能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的预期。欧债危机此起彼伏,不断蔓延,投资者已经逐渐对此感到疲倦,市场也日趋冷淡,近来市场焦点已经完全集中在美联储是否或者何时启动新一轮量化宽松之上。为了刺激经济,美国不惜花费巨资,但是经济增长依然疲软,换来的却是将近16万亿美元的政府债务、每年超过1万亿美元的预算赤字以及超过62.3万亿美元的未资助债务。美国的债务/GDP已经接近了100%,这比西班牙的情况还要糟糕。美国目前的GDP只有15.29万亿美元,其中包括政府赤字支出。如果按照一般公认会计原则(GAAP)计算未资助债务,美国联邦赤字水平高达约5万亿美元。 从2008年开始,为了压低国债利率,美联储就大肆购买美国国债。迄今为止,美联储实行了两次量化宽松以及所谓的“扭转操作”,其实质都是印钱。印钞势必损害到货币本身,而且对广大储户不负责任。虽然,现在美国的CPI显示美国的通胀还比较轻微,但是如果我们按照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使用的CPI来衡量的话,美国现在通胀已经高达9%。通胀高企意味着美国人现在的生活成本正在不断上升,并且由于失业率较高,美国现在就业人数与城市人口之间的比率已经跌至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根据一些美国学者的研究,美国货币基础延迟一月的数据与金价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例如从2009年1月至2012年8月,这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34。这意味着如果美国继续扩大其基础货币,那么金价的涨势很难停止。近期,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公布的会议纪要显示,如果经济没有进展,美联储势必启动新一轮的量化宽松。在QE1中,金价从不到900美元涨至超过1200美元。在QE2中,金价从不足1200美元涨至1900美元之上。所以,市场如此关注QE3是很有道理的。 分析2001年绵延至今的黄金大牛市,根据其投资主体的变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1年至2008年9月,第二阶段为2008年9月至今,其区分的时点是金融海啸的爆发。在第一阶段,参与黄金市场的主体是一些普通的投资者,特点是开始涌现许多黄金ETF,尤其是如今非常著名的SPDR GLD,但这个时候全球央行依然作为黄金的净卖出者出现。2008年9月,金融海啸全面爆发,各国出台金融救助、货币刺激政策。这也导致全球的金融形势发生了质的变化,全球央行开始大幅度减少抛售黄金。到了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央行从黄金的净卖出者转变为净买入者,并且市场很多主流的投资人和机构,如保尔森、索罗斯、罗杰斯旗下的基金等开始大举介入黄金投资。这一轮黄金大牛市的第一阶段持续7年,金价从不到300美元涨至2008年3月份的高点超过1000美元,涨幅超过3倍,近800美元。第二阶段已经持续了4年,金价从700美元左右涨至最高1920美元,涨幅不到3倍,共计超过1200美元。央行以及主流投资资金的参与意味着黄金再度成为投资市场的主角,我们认为,在第二阶段中,金价上涨持续的时间以及幅度都会大于第一阶段。另外,央行购买不是一种短期行为,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继续扛起黄金牛市的大旗。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