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股指期货在未来某一时间推出,那么机构会大量买进大盘股囤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经济依然不见起色,那么他们只要买入远期空头合约,然后大量抛出大盘股就可以将大盘砸趴下。 A股市场连续暴涨,不仅盘中一度刺穿2300点一线的空头防御,更是直逼去年“9·19”行情高点,如果再从1664点算起,到昨日的2300点,这俨然是一个“山寨版”牛市来临了。 面对大涨,市场给出的关于A股暴涨的理由颇多,呼声最高的应该算是市场预期中国经济将在今年下半年反转。而上海鑫狮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私募人士迈克·吴则给出了一个另类的解读。 虽然已回到美国的公司办公,但是迈克·吴依然对A股市场予以高度关注。 “刚刚美国CNBC电视上,居然连美国人都说中国开始新牛市了。”本周三凌晨,也就是周二美股开盘后不久,迈克·吴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不过,迈克·吴并不认为新牛市真的来临,面对记者的采访,迈克·吴就A股近期的大涨给出了他最新的观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NBD”代指)。 机构吸筹备战股指期货 NBD:迈克,近期A股走势非常强劲,完全不看周边市场的脸色,很有牛市的一些特征。 迈克·吴:我想这样的走势或许和股指期货的尽快推出有关了。 NBD:最近股指期货的传闻比较少,创业板的传闻倒是比较多,你为何会联想到股指期货方面的因素? 迈克·吴:我想创业板的推出与盘面上权重股的上升,应该没有必然的联系。最近银行、地产、石化双雄等大盘股表现强悍,肯定不是创业板推出能解释的。即使以经济一下子转热来理解,我看也很勉强,我个人认为,如果从股指期货推出来理解,或许更理性一些。 NBD:根据一些数据显示,基金在近期的确是转为多头,并大量迈入大盘股,难道就是为了备战股指期货? 迈克·吴:假定股指期货在未来某一时间推出,那么机构会大量买进大盘股囤积,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如果经济依然不见起色,那么他们只要买入远期空头合约,然后大量抛出大盘股就可以将大盘砸趴下。不然的话,又有什么理由让大量的基金都这么看多?后知后觉买入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再这样买入,就不一定是后知后觉的问题了。 反弹会延续到期指正式推出 NBD:如果你的推测成立,你认为这轮上涨,大盘会涨到多少点? 迈克·吴:应该会一直涨到股指期货推出的消息出来,至于多少点谁都不知道。 NBD:每天两市的成交已经超过2000亿元,市场又回到了资金推动型的上涨走势,这么多资金入市,应该不是简单的博傻吧? 迈克·吴:对,这种走势绝不是盲目的冲动,也绝对不是像当初的几次“小飞侠”行情一样带有很强的短期冲动。我的理解是,目前的大涨,必然有其内在的原因,如果按照这样的涨幅、涨法和涨速,这个和2007年7月~9月的热度没有两样。仅仅依靠现在的预期,市场能够走到这么强,这不是一个急速的泡沫,又会是什么呢?什么力量让最近的涨势加速得那么快?什么原动力驱使基金那么快和大力地做多? 基金正为后市埋地雷 NBD:基金最近大力建仓,对市场应该是一种利好吧? 迈克·吴:因为基金这样蜂拥买入,最终所带来的后果,想必大家都知道。事实上大盘从6000点一路下跌到2000点之下,其中的风险大家都看到了。当初基金在4000点上方做多,最终给市场带来了多么大的伤害!如果现在基金仍执意做多,未来的风险也会非常大。 NBD:但是政策面的确也支持市场的走强,基金入市在很大程度上稳住了市场。 迈克·吴:这种结果是政策面硬逼共同基金和保险基金入市。因为在债券市场上,这类大规模基金是无法得到维持生存的利润,而目前政策利好频出,股市气氛回暖,有利于这些大资金的大规模运作。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投入资本市场,也就是风险的重新积聚。所以,最后要么就是基金和保险公司发疯,要么就是股指期货或许很近了。 期指进程 中金所组织50期货公司测试模拟开户 来自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中金所”)的消息称,该所正在进行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设计。 中金所称,金融创新必须与市场的接受程度,以及投资者的认知水平和承受能力相适应,必须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根据中国证监会关于建立股指期货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指示,中金所在证监会的统一部署和具体指导下,对投资者进行适当性制度设计,并组织50多家期货公司通过模拟开户,验证、完善相关指标和业务操作模式。 中金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股指期货市场建立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旨在落实“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理念,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股指期货是管理股票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有效工具,但股指期货特定的产品风险特征,客观上要求投资者具备足够的知识准备、较高的专业水平、较强的经济实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因此,期货公司应当审慎选择客户,对客户进行科学管理,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和功能发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