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快讯要闻

中国银行机构或需取道期货公司参与国债期货交易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2-09-13 13:46:54 来源:路透 作者:康熙泽
银行或难以国债期货为契机获结算会员资格

借道期货公司参与国债期货可能性更大

不过期货公司还需考量自身承接业务能力

国债期货"返场"有助於推动现货市场融通

中国国债期货仿真交易启动半年有余,但国债现券持有"大户"--银行将以何种路径参与却始终未有定论.多数业内人士预计,寄以国债期货为契机获得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结算会员资格希望有限,银行借道期货公司参与交易被视为更可能方式.

不过他们并指出,银行持有约七成的国债,规模庞大,"轻量级"期货公司的业务承接能力仍需考量.国债期货若成功实现"返场",料有助於推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两个国债现货市场之间的融通.

申银万国期货研究所副所长何小明表示,从目前来看,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的形式以通过期货公司这个通道可能性更大.他并认为,虽然参与方式还未敲定,但这不会成为国债期货推出的障碍.

"以独立会员的形式可能性小一点,"何小明说,"银行刚开始进来不进来,跟(国债期货)市场启动不启动没有太大关系,不过他们是现货交易的主体,还是希望最终参与进来."

他并指出,刚开始国债期货市场的容量不会特别大.

上海某期货公司研究员也认为,在股指期货筹备时,银行就曾表达过希望申请成为中金所结算会员,但最终未能如愿,预计未来即使国债期货正式上市,银行亦难因此就获得结算会员资格.

与美国国债市场相比,中国国债市场投资结构相对单一,主要集中於商业银行,所以其也应成为国债期货重要参与主体.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末,国内商业银行类机构国债持有量最大,持有4.17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债可流通余额的66.73%;其次为特殊结算成员(央行等机构)持有国债1.55万亿元,占24.76%;保险类机构排名第三,持有国债0.32万亿元,占5.11%.

对於结算会员资格迟迟未对银行开闸的原因,一位参与国债期货仿真交易的期货公司人士坦言,监管机构或因抱着保护期货行业的初衷,毕竟国内期货公司不论整体业务规模还是资产规模都不能与银行业同日而语.

上述期货公司人士并指出,即使最终银行借道期货公司参与交易,後者也需考量一下自身能否承接这麽大的业务量,银行更可能以多个席位出现,即委托多家期货公司参与交易.此外,银行也可以通过并购控股期货公司进入这个市场.

银行涉足期货公司在国内已有先例,比如中银国际期货的全资控股股东即为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其控股股东为中国银行(3988.HK: 行情)(601988.SS: 行情)全资附属投资银行机构--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全国政协委员、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今年向"两会"提交10项提案,其中一项是建议允许商业银行从事期货相关业务.他指出,商业银行从事期货相关业务已具备相应的法律基础,亦已具备开展业务的全部条件,建议监管部门开放审批银行期货业务资格,允许符合准入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从事期货结算和保证金存管业务.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宣布,今年2月份正式启动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仿真交易将逐步对外开放,分批次发展期货公司、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并在适当时机推向全市场.

**国债期货"返场"有利推动现货市场融通**

当前银行间债市和交易所市场在托管上存在差异,其中中央结算公司为银行间市场国债的登记托管机构,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负责交易所股票和债券的托管,所以实际交易时如何完成交割还是个问题.不过业内人士乐观表示,虽然两个国债现货市场存在割裂,但国债期货"返场"或有助於推动市场间的融通. 

信用评级机构中诚信旗下中诚信资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郇公弟称,不合时宜的行政管制制约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不过国债期货的推出将有助於债市向统一化的目标靠拢,并提升机构参与热情."为什麽银行现在参与热情不高啊,耽误资金(运用)谁都不愿意."他说.

南京银行研究部经理黄艳红此前亦曾表示,推进国债期货可能有鼓励银行进入交易所市场的意图,甚至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合并,推出新产品,活跃市场,以促进银行机构的参与热情.

截止1月末,沪深交易所市场的国债托管量为2,013亿元,仅及银行间市场5.94万亿元记账式国债托管量的3.4%.(完)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