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能源化工期货

焦炭下行趋势未改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2-09-19 10:23:17 来源:期货日报网

统计数据显示,天津港今年以来港口库存逐步增加,焦炭现货价格整体呈单边下行趋势。虽然近期焦炭期货主力合约强势反弹,但焦炭现货成交价格依然弱势下行,成交量依旧萎靡。

天津港现货报价数据显示,二级焦常规粒度报价,8月中旬均价1605元/吨,8月下旬均价1560元/吨,9月上旬均价1500元/吨;二级焦小粒度报价,8月中旬均价1395元/吨,8月下旬均价1380元/吨,9月上旬均价1320元/吨。另外,从天津港焦炭现货库存来看,2012年以来,除5月份小幅回落之外,港口库存量整体呈稳步增加之势。现货市场价格单边下行之势难改,港口库存量不断增加,现货交易商消极观望,现货市场成交低迷,焦炭价格弱势格局依旧。

产能过剩局面将长期存在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焦炭生产国。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球焦炭产量6.9亿吨,同年我国焦炭产量总计4.28亿吨,较上年增长约11%,中国焦炭总产量占到世界焦炭总产量的60%以上,处于世界绝对领先地位。但产量大幅增加和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焦炭行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2012年以来焦炭市场报价大幅下跌,市场主流降幅达到100—250元/吨左右,焦化企业亏损幅度已经达到150—250元/吨。多数焦化企业在市场中处于亏损状态,企业限产、减产已成常态,导致焦化企业话语权丢失的主要因素就在于焦炭产能过剩。中钢联统计数据显示,2001年中国焦化行业产能不足两亿吨,而10年后中国焦炭产能已经达到近6亿吨水平,占世界焦炭产能的67%。产能急剧扩张、产量不断增大导致焦炭行业供过于求局面将长期存在。

目前我国焦炭月度产量虽受限产因素影响小幅回落,但仍然处于历史相对高位水平。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8月份中国焦炭产量为3579.7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2.8%;但今年1—8月焦炭产量累计增长4.8%,至29753.7万吨。

产能过剩制约下游需求

历经18年涨跌轮回,中钢协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回到起点之下,但是,在宏观经济继续探底、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且仍在继续扩大产能的情况下,中国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的局面才仅仅开了个头。根据中钢协公布的数据,中国的粗钢产能已经超过9亿吨,产能过剩超过1.6亿吨,但是基于刺激经济发展和政绩功利目的的新建项目不断获批,产能仍将不断增加。据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全国今年年底前要建成的高炉还有58座,还将新增产能8440万吨。在粗钢产能严重过剩、产量仍居高不下、冶金原材料价格剧烈下跌、成本支持弱化的背景下,企业的销售、库存和资金链压力日益严峻。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粗钢产量达到5870.3万吨,环比下降4.84%,8月份粗钢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1.7%;今年1—8月粗钢产量总计4.8157亿吨,较上年同期增长2.3%,8月份粗钢日均产量为189万吨,低于7月份的199万吨。目前我国粗钢月度日均产量虽然呈逐步下降趋势,但从整体来看依然处于历史较高水平,钢铁供应过剩的局面还将持续,中期来看钢铁价格上涨压力较大。

整体来看,由于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趋严,船舶、机械制造等行业需求持续低迷,加上钢铁行业自身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钢材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将长期存在,下游行业产能过剩将严重制约焦炭的有效需求。失去下游支撑的焦煤价格依旧跌势不减,在焦煤价格不断走低背景下,目前下游焦、钢企业对焦煤采购意向日趋谨慎,市场看空心态依然浓厚。

高关税政策抑制外部需求

中国海关总署最新统计数字显示,8月份我国焦炭及半焦炭出口量为5万吨,再创2012年以来单月出口量新低;今年1—8月焦炭出口量为75万吨,同比减少74%。按目前的出口水平推算,2012年我国焦炭出口量不会超过110万吨,仅相当于焦炭年度产量的0.3%。

近10年来我国焦炭出口经历了大起大落,2008年以前中国焦炭出口均在千万吨/年,最高水平甚至达到1529万吨/年;而金融危机后,受焦炭关税出口征收40%关税影响,焦炭2009年和今年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高出口关税成为制约我国焦炭出口、限制外部需求的最主要因素。

综上所述,在中国宏观经济增速继续回落的形势下,需求方面,钢材产能和供给过剩导致焦炭下游需求严重不足,而高出口关税又严重限制外部需求;供给方面,焦炭行业产能不断增大、供给过剩局面将长期存在。整体上看,焦炭供求矛盾依然尖锐,尽管焦炭期货价格近期强势反弹,但中长期走势不容乐观,下行趋势难改。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