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产能过剩行业能否“凤凰涅槃”成功转型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2-09-27 11:09:29 来源:新华网
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钢材、建材、有色等原材料产品的产量和价格都在探底阶段,这个消息再次引发业内对于原材料行业产能过剩的热议。

产能过剩将使中国进入工业衰落的“铁锈时代”,还是将点燃这些行业转型升级的“涅槃”之火,改变盲目追求扩充产能、资源过度消耗、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粗放发展方式?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26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我国钢铁等原材料行业的确遇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市场容纳不了这么大的生产能力,产品价格和利润已处在近年来最低水平。然而与此同时,这些行业也面临着倒逼机制带来的难得机遇:调整不合理产业结构,在控制产能过快增长的同时,加大淘汰落后和兼并重组力度,由传统的以生产型为主向生产服务型转变,提高全产业链发展水平。

全球趋势:产能过剩、价格低迷、利润下滑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1-8月,全国水泥产量138146万吨,同比增长5.9%,增速同比减缓12.5个百分点;全国粗钢产量48157万吨,同比增长2.3%,增速同比减缓8.3个百分点;钢材产量62770万吨,增长5.7%,减缓7.4个百分点。

同时在前7个月,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662亿元,同比下降9.6%。其中,水泥行业利润261亿元,下降53.1%。钢铁行业实现利润793亿元,同比下降48.3%。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492亿元,下降3%;钢铁冶炼及加工行业利润242亿元,下降73.2%。

“评估我国行业现状需要有一个更大的尺度和角度,不是说目前行业面临困难就毫无希望了。实际上,以钢铁为例,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壮大,钢铁行业增长迅猛,2011年粗钢产量比2002年增长2.8倍,生铁产量增长2.7倍,钢铁产量的增长有力支持了钢铁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朱宏任说。

朱宏任认为,钢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我国整个钢铁行业的装备水平和建设能力也大幅提升。“现在我国炼钢主体设备90%达到国产化,千万吨级别大工厂都有能力自主完成全流程设计。但行业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钢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长富认为,钢铁产能过剩和钢材市场价格低迷是全球性表现,国际国内钢材价格均在持续走低。国际市场钢材价格指数从2011年3月末的222.8点的高位逐月下降到今年5月末的186.1点,价格下跌16.47%,而我国国内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2011年5月末的135.93点高位也逐月回落到今年5月末的117.52点,下跌13.54%。近期由于市场疲弱,国际市场部分钢铁产品出口报价进一步降低。

“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看,国内钢铁企业要做好迎战困难和长期过冬的思想准备。”张长富说。

深层内因: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产能过度无序扩张

朱宏任认为,我国产能过剩在原材料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深层次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落后,产能过度无序扩张。“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形成的生产能力,与经济下滑时期降低的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

张长富预测,受国内外市场需求不振影响,我国钢铁生产和出口将继续呈下降趋势,原燃材料价格降幅加大,社会库存也持续减少,近期国家加大了稳增长的措施力度,预计后期市场会有所好转,钢材价格应呈趋稳态势。

“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扩大将暂时缓解产能过剩产业的困难,这些行业如不能抓住这个机会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主动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生产能力,当前碰到的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以后还会变本加厉地来袭。”朱宏任说。

破坏环境、质量低劣的“小钢铁”“小水泥”将面临或者被淘汰或者技术升级的终极选择。

凤凰涅槃:提高附加值、提升产业链、优化结构

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的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钢铁产品同比进一步下降,但我国出口钢材平均单价比进口钢材平均单价每吨少366美元,低27.6%。

“我们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又需大量进口铁矿石等原材料。单纯扩大生产能力低水平重复投资已经走不通了,必须提高技术和环境门槛,提高发展质量。各地政府应该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不能再一味盲目扩充产能。”朱宏任说。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认为,钢铁行业将必然有一个大调整,目标是实现兼并重组,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国有企业不能总亏本生产而应改变经营机制。

朱宏任表示,下一步我国将积极开拓钢铁等产业的高附加值市场,提升上下游全产业链建设,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促进工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同时,用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在“两化”深度融合的过程中,促进工艺、技术、装备、管理的全面提升,培育有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