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金属期货

金属在好时期和坏时期都能保持坚挺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6-05 15:56:13 来源:和讯

  当下的经济危机主要从两个完全不同方面作用于金属市场:一是黄金价格因为其自身的避险作用而大幅上涨;另一方面,基本金属却因为全球经济的衰退而出现暴跌。而最近,无论是具有避险价值的黄金还是铜等基本金属都出现上扬,这主要是因为市场对经济前景表现出比较乐观的情绪,另外各国大力干预市场也对金属价格形成支撑。

  2008年年底,金属市场经历了一轮历史上最大的波动,现在无论是长线的投资者还是短线的投机者都急于知道后市应当如何操作。幸运的是,后市金属价格的变动并没有想象中难以预测。基于目前大量的基础设施投建以及各国政府还将陆续在2009和2010年推出经济刺激计划,金属市场长期依然看涨。短期来看,金属市场可能会继续维持震荡行情,不过话说回来,这难道不是金属市场经常表现出的行情吗?

  著名的投资大师吉米·罗杰斯曾经指出,商品市场的牛市往往能持续15-20年,虽然期间会伴随一些大幅度的调整。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30-45%的调整幅度在商品市场里并不少见。投机者已经对这些剧烈的震荡习以为常,甚至还希望时不时的发生一些大幅度的波动,因为这样可以提供给他们短线获利的机会。

  金属分析师大卫·摩根(Morgan Report的编辑),预测未来一年里,金属价格将会走出和2002-2008年大牛市一样的行情。他指出,虽然短期内,价格仍会继续波动,贵金属和基本金属的长期基本面仍然利好,在适当的时候将会促使价格的回升。

  贵金属

  黄金,白银,铂,钯和铑这些贵金属经历了好坏参半的一年。这些金属中唯一保持翊翊生辉的只有黄金。黄金的避险属性决定了其在经济下行时期的需求反而得到上升,从而对价格构成支撑。而白银,铂和钯则因为其工业属性出现大幅下跌。在这三种金属中,白银虽然在历史上也曾经作为流通货币,但它确实和另外两种贵金属一样,也具有相当一部分的工业属性,而正是它们的工业属性导致了这轮价格的暴跌。

  “物以稀为贵”使得这些贵金属被认为易涨难跌,但事实是铂金在08年暴挫了41%,而这还不是全部,因为在08年春季时,铂金曾一度涨至2273美元/盎司的历史高位,按照这个计算,铂金去年的跌幅将超过60%。贵金属铑在去年的大跌行情中经历了最惨重的下跌,和前期的高价位相比,铑的跌幅接近90%。

  不过贵金属在今年一季度因为整个商品市场的止跌企稳而逐渐开始反弹。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之前导致这些贵金属暴跌的因素——基本面,在现在却成为刺激金属价格反弹的主要动力之一。因为基本面的好转,贵金属价格预计将出现快速的回升。

  信贷危机导致贷款成本急剧上升,资金的紧张加上下游需求的萎缩导致大量采矿企业不得不减产或停产。而产量的快速下降正好弥补了需求的萎缩,产需因而重新达到平衡。

  铂和钯在这次下跌行情中表现的尤其脆弱,这是因为这两种金属主要用于汽车制造以及相关的行业。而众所周知,汽车行业本来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这轮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汽车业出现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至今仍未摆脱破产的威胁。不过即使汽车行业仍处于水深火热中,铂和钯仍然在今年前4个月中分别反弹了28%和21%,因为投资者预计贵金属的基本面已出现好转将支撑价格在未来逐步上升。

  作为更受投资者青睐的黄金和白银,从2008年上半年到2009年,对这两种贵金属的投资需求一直比较旺盛。这是由于这两种金属的供应过去一直比较紧缺,再加上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范围内大量矿山的关闭,过去的12个月中,黄金和白银的供应就更加紧张。同时政府采取的一些限制措施又进一步降低了这两种金属的供应。比如加拿大和美国政府针对采矿部门增加了更多的规定和费税;委内瑞拉政府则进一步将国内的矿山国有化。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将最终导致黄金和白银的供应大量减少,而这将为后市价格的上涨提供有力的支撑。

  除了基本面逐步转好之外,决定后期贵金属价格走向的主要因素还取决于政府当前的另一项举措——为救市而给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目前美联储采取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开动印钞机)导致成千上亿的美元流入市场。奥巴马政府和国会也正在不遗余力的通过他们的“凯恩斯主义”的刺激计划来拯救金融市场、刺激消费,以此达到重新点燃经济的效果。不管之后进展如何,通胀的压力必然会进一步推高黄金和其他贵金属的价格。

Total:2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