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17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农产品期货

世界棕榈油市场现状及展望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2-10-15 08:56:12 来源:格林期货 作者:刘锦

  马来西亚政府一直重视棕榈油业的发展。为降低国际棕油价格波动对从业者的影响,1980年,马来西亚设立了吉隆坡商品交易市场,现为马来西亚衍生产品交易所。交易所操作流程如下:先由国际商品交易机构、种植园主、炼油商和消费者等各方代表组成的交易商共同商定棕油期货价格,生产者和消费者再签单卖出买入,并在规定的日期内完成交货。这样既可以保护棕油交易涉及者免受价格波动影响,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棕油价格的相对稳定。2000年5月1日成立的马来西亚棕榈油署(MPOB)负责该国棕榈油业政策制定、R&D、企业注册、生产和贸易执照核发、市场开拓及相关咨询等。为增加棕油产量、改善棕油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提升国际竞争力,马来西亚棕油署自设立之日起即着力实施三大战略:一是通过采用高科技技术、基因技术、先进园林管理技术,增加油棕总体收入战略(High Income Strategy)。二是通过充分开发油棕树副产品,采取零废物战略(Zero Waste Strategy)。三是大力发展油脂和非油脂产品,实行产品增值战略(value added strategy)。目前,马来西亚的油棕单位产油量、上下游产品深加工技术在国际棕油界居领先地位。1981年,MPOB开始研究用棕油生产生物柴油,2002年进入中试阶段,2006年批量生产。为支持本国生物柴油业的发展,2005年马政府发布了《生物燃料法令》,并在资金和技术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主要消费国情况

  1995年以来,世界棕榈油消费出现急剧增长。2001年,棕榈油消费量为24000千吨,2005年,消费量达到33000多千吨,4年的时间消费增幅达38%。2006年,世界棕榈油消费量较2005年有所增长,达35000多千吨。2011年,消费总量近49000千吨。总体来看,棕榈油消费主要集中在亚洲,不过欧盟也提高了棕榈油进口量,以抵消因生物燃料行业的需求提高造成的菜籽油供应缺口。目前,世界棕榈油主要消费国家和地区有中国、印度、欧盟等,其棕榈油消费量占到世界消费总量的60%以上。

  图4 棕榈油主要消费国进口量

  1.我国的棕榈油消费

  我国的棕榈油消费主要依靠进口,近20年来进口量持续增长。2002年,我国开始对棕榈油实行配额管理制度。2006年年初,国家放开对棕榈油的管制,取消进口关税配额,实行自动进口许可证管理,不限制进口数量,相关企业可以根据经营需要自行进口。我国棕榈油的主要进口国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目前从这两个国家进口的棕榈油占据进口量的98%以上。我国进口棕榈油的港口主要为黄埔港、张家港和天津港,这三个港口的棕榈油年进口量约占全国进口总量的60%。我国目前进口的棕榈油以24度精炼棕榈油为主,同时国内的毛棕榈油进口量也呈现不断增长态势。

  1999年,我国棕榈油进口量仅为1351千吨。2004年进口量达到5139千吨。1999年—2005年进口量增加了280%。自2006年免除棕榈油进口关税后,我国棕榈油进口数量保持增长态势,不过增速有所减缓。2011年,我国全年棕榈油进口量为6100千吨,较上年增长6.8%。预计2012年全年进口量将达到6400千吨,比上年增长约4.9%。

  图5 我国棕榈油进口量

  我国棕榈油消费主要为食用消费,其中24度精炼棕榈油为主要品种,占据60%以上的市场份额。1996年—2001年,我国棕榈油食用消费量基本呈平稳增长态势,2001年—2003年增速明显加快,2003年以后增速有所减弱,但仍逐年刷新历史纪录。2007年—2011年,我国棕榈油食用消费量分别为322万吨、357万吨、427万吨。

  近年来,我国棕榈油工业消费量呈稳步增长态势,2002年为35万吨,2004年则达到了110万吨,2002年—2004年增长了214%,2008年、2009年都达到205万吨的历史高位。与此同时,2006年以后,随着棕榈油进口关税政策的取消,我国的棕榈油进口量持续增加。目前,棕榈油以其低廉的价格正逐渐成为我国生物柴油的制备原料。

  2.印度的棕榈油消费

  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促使印度食用油消费和进口持续增长,并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植物油进口国,其中棕榈油在印度进口食用油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80%,但其工业消费占比不足10%。1994年,印度棕榈油进口量为480千吨,2011年为7250千吨,其中棕榈油的食用消费量1994年为465千吨,2011年为7100千吨,增长了约15倍。

  图6 印度棕榈油进口量和消费量

责任编辑:刘健伟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