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保监会连续公布关于《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和《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暂行办法》的通知,从公布的通知可以看出对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进一步放开,市场分析人士对此的理解为希望通过扩大原有的投资范围、完善监管机制以及组建投资团队,为保险资金入市提供更好的资本对冲工具。 10月19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一则通知引起记者注意,期货公司可为单一客户开设资产管理计划证券账户。通知要求期货公司单一客户资管账户名称应恰当反映产品属性,不得专门申购新股、炒ST股等。对此,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打通了证券和期货的通道,有利于客户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方便机构客户进行投资交易。同时,有利于券商系期货公司整合客户资源使混业经营趋势化。 险资参与股指期货 意在对冲风险 随着国内期货市场机构化时代的开启,继基金、信托纷纷进入期货市场淘金之后,保险资金终于按捺不住冲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期望以此来对冲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另外,从近期郭树清主席的《行政管理改革》撰文中可以看出,以健全社会保障为例,由于投资渠道狭窄、体制建设落后等原因,中国的社保资金、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还面临着保值增值的巨大压力。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3万亿元,98%存放在金融机构。全国住房公积金余额2.1万亿元,也只能存银行、买国债。在此方面,以美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运作的成功经验以及过去10年全国社保基金入市交易的效果都能充分说明对这些资金进行集中运营和专业管理,以市场化方式实现保值增值是非常必要的。 鉴于社保资金集约化管理的紧迫性,保监会也在两日内连续公布保险资金入市的管理细则。通过《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暂行办法》可以看出,暂行办法规定保险资金参与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是只允许进行境内期货衍生品交易,不涵盖境外衍生品交易,而对于境内衍生品交易方面,已经明确投资的品种包括远期、期货、期权及掉期。同时,此次在《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中也对所选期货公司条件做了明确规定,入选期货公司需成立5年以上,上季末净资本达到人民币3亿元(含)以上,且不低于客户权益总额的8%;具有完整的风险管理架构,最近两年未发生风险事件;最近三年无重大违法和违规记录,且未处于立案调查过程中等规定。 上述通知除了对人员、风险控制以及监管做出规定外,记者认为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交易规定中,关于保险机构参与股指期货交易,任一资产组合在任何交易日日终,所持有的卖出股指期货合约价值,不得超过其对冲标的股票及股票型基金资产的账面价值的规定最为重要。此规定也可以理解为保监会虽然开闸险资股指期货,但是仅限于期现货的风险对冲,这样可以避免保险资金入市后出现投机或者套利行为。 券商系期货公司独占鳌头 随着保险资金参与股指期货的日益临近,这也同时意味着中国期货市场即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传统期货公司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而券商系期货公司具备先天优势。期货公司高管纷纷表示,随着期货业发展的日新月异,期货公司也应当抓住机会提升实力,以充足的资金实现软硬件水平的全方位提升,积极适应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根据中期协公布的统计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161家期货公司净利润合计突破20亿元,同比大增250%以上。其中,券商系期货公司国泰君安期货和中证期货分别以1.09亿元和0.86亿元占据前2位,传统型期货公司排名继续下调。股指期货作为券商系公司第一优势,成为期货行业裂变的催化剂。 同时,根据中国证监会最新公布的《期货机构行政许可事项申请受理及审核进度公示表》显示,瑞达期货经纪有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资格申请材料已于10月9日被证监会接收。加上此前已提交资管业务资格申请材料并受理的18家期货公司,截至10月19日,已有19家期货公司向证监会申请资管业务资格。 随着具备开展期货资产管理业务资格成员增加,涉及期货资管相关的执行规定也逐渐浮出水面。记者10月19日获悉,为便于期货公司开展单一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相关管理部门下发了期货公司资管计划开户相关通知,该通知仅限于期货公司单一客户资管计划涉及的账户开户和账户管理等业务,对期货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管计划涉及的相关事项并未囊括。 对此,中证期货朱耀才认为,期货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将是一种趋势,会成为期货公司重要业务之一,且将改变期货公司收入模式。此次把单一客户也可以设为资管账户,显示了政策的开放性,利于扩大整个市场份额,当然银行、证券、基金及保险资金是主要参与方。同时,预计整个资管业务开展是个逐步放开的过程,监管部门也会从风险控制、谨慎原则考虑。 尚银投资总经理这一通知试图扩大证券市场的参与主体和参与形式,但从规模上和影响力上来讲较为有限。期货公司在开展资管业务的第一阶段应以自身擅长的期货类业务为起点和突破口,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和业绩说明后再考虑是否为投资者代理证券交易。当前这种模式的开发,比较适合较为成熟的做股票股指期现套利的系统和机构。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