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稻相继丰收上市,加上进口大米的持续冲击,短期内早稻价格承压,然而随着新稻转化为库存以及中晚稻丰产压力的消化,明年最低收购价提升的预期将推动早籼稻价格成功筑底。 9月份早籼稻的集中收购工作进入尾声,新稻转化为库存,在市场需求减少、进口大米持续冲击及企业为了规避库存风险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综合作用下,早籼稻期货价格快速回落。双节过后,新稻的收购工作结束,市场流通量减少,但中晚稻的相继丰收上市以及低廉的进口大米仍将对稻谷市场的供给形成压力。短期内,早稻价格或将延续弱势振荡格局。 中晚稻丰产已成定局 虽然前期部分主产区作物遭受病虫害影响,但总体来看,今年中晚稻生长期内天气适宜,作物长势良好,丰产已成定局。据粮油信息中心预计,2012年我国中晚稻产量将达1.72亿吨,同比增加2.06%。 近年来,由于进口大米的冲击,以口粮消费为主的中晚稻与早稻的价差逐渐缩小,部分优质早稻的价格与晚稻价格持平,甚至出现部分地区中稻收购价格低于早稻的情况。随着价差的缩小,二者的相关度也越来越高。今年中晚稻丰产,短期内稻谷市场的供应将会比较充裕,给早稻价格带来压力。 廉价进口大米继续冲击市场 今年影响国内大米市场的关键词非“进口大米”莫属。越南、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廉价大米的进入对国内稻米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中小型大米加工厂亏损严重,处境艰难。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9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188.85万吨,同比增加138.56万吨,增幅为275.5%。另据西南大米贸易商反映,除海关统计的正规进口量大幅增加以外,迄今为止今年仅由云南入境的大米边贸量就有近百万吨。 廉价、庞大的进口大米无序流入国内市场,对国内稻米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近期东南亚大米的进口价格虽有所回升,但跟国内大米价格相比仍显低廉,预计进口大米对国内稻米市场的冲击仍将持续。 明年早稻保护价的提价幅度可期 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近几年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连年攀升,其中,又以早籼稻的提升幅度最大,2011年早籼稻最低保护价较2010年提高9.68%,2012年提升幅度更是增至17.65%。 9月29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公告,宣布2013年(三等)小麦最低收购价每50公斤112元,较今年提升9.80%,为有史以来的最大提升幅度。小麦作为粮食中最先公布最低收购价的品种,对稻谷和玉米的最低保护价往往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前期的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现货企业对明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看法不一,部分企业认为今年的提升幅度超出预期,明年可能趋于理性,在1.30—1.35元/斤,而一部分企业则认为明年的保护价可能在1.40元/斤以上。笔者认为,虽然今年早稻产量总体恢复到2009年的水平,但为了保护农民种植积极性,预计明年早籼稻的提价幅度将继续高于小麦。 期现倒挂现象存在 2012年稻谷市场现货强、期货弱的现象普遍,期现倒挂时有发生。在经历了7月、8月的走强之后,伴随着期货价格的走弱,早籼稻期现价差再次回到零线以下。除了2011年的极端情况,早籼稻1301合约的期现价差通常在-100元/吨以上的区间运行,现在期现价差已逼近-100元/吨的界限,价差下行趋势减缓,并开始有修复的迹象。 综上所述,在经历了第三季度的大起大落行情之后,随着收购工作的结束,市场上早籼稻的流通量减少,现货价格趋于稳定。中晚稻的相继丰收上市使得稻谷市场的供应相对充裕,加上进口大米的持续冲击,短期内早稻价格恐将继续承压。但随着新稻转化为库存以及中晚稻丰产压力的消化,对明年最低收购价的预期将推动早籼稻价格成功筑底。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