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人才 期货中国沈良8:期货是专业型的市场,期货是专家级的投资,人才或许是期货公司最具价值的竞争力,请裘总谈谈大地期货目前的人才战略。 裘总:期货公司属于金融企业,管理强调专业、决策务求高效、资金与人才效应明显,专业化、高素质的经营队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公司加强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了符合行业实际的培养、薪酬管理和内部考核体系,近年来引进了一些有相关行业工作经历,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专业人才,适应和推进业务开展。同时公司也注重加强自身团队建设,强化行业培训,组织员工、骨干、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行业及相关知识等培训,不断提高团队的专业素质和经营管理实务。从实践看,在市场开拓、风险管理、行情研究上,公司已形成多方面、多层次的人才队伍。 (人才培养和储备、人才引进、自身团队优化等方面均是大地期货人才战略的着眼点) 期货中国沈良9:近年来,随着期货行业的快速发展,裘总是否觉得期货行业的人才处在紧缺状态?如果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缓解这一现象? 裘总:期货市场品种增加、规模和市场扩大、券商控股等情况都导致行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前几年行业萎靡导致人才流失,使矛盾进一步突出,尤其是风险管理、研发人员及能独当一面的部门经理奇缺,而一个优秀人才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成就,需要公司着眼长远利益,舍得投入,并在机制上营造人才成长的环境。 如果从行业来看,要想缓解这个现象,靠互相挖墙角肯定不是办法。不幸的是现在很多公司在快速扩张中专挖别人的墙角。人才合理的流动是必须的,但应该有序,行业监管部门必须对这个问题引起高度重视,不然会使人才培养环境恶化,短期效应常态化,从而损害市场。 (品种增加、规模扩大、券商控股等原因使得期货行业人才奇缺,但如果是靠挖墙脚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是很不妥当的) 期货品种 期货中国沈良10:前段时间,国内外期货市场只有黄金期货的涨势一片大好,传闻是境外投资者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海啸纷纷把资金都投入黄金市场,您是如何看待这个情况的? 裘总:我对黄金期货的行情走势是一窍不通。我们的研发人员会比我更有发言权。 期货中国沈良11:而在中国,黄金交易量偏小,投资者也不能直接在交易中得到黄金实物,因此并不受人追捧,您认为黄金期货在中国的上市有什么意义?它是否起到行业预期的作用? 裘总:黄金期货在中国上市,只是使期货品种增加了一个而已,仅此而已。正如你们所说的那些原因,黄金期货并没有达到行业对它的期望。这也正说明了期货品种的成熟是需要时间的,也需要相关的市场环境相匹配。 (黄金期货只是一个品种,它的成熟需要时间和环境) 期市现状 期货中国沈良12:今年的国庆长假对众多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心急如焚的假期,受金融危机影响,外盘纷纷大跌,长假后开市的第一天也如众多专家所预测的一样,国内期市一片暴跌,出现了2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下跌行情,对期货公司来讲它的自身控制风险的能力和它的风控体系您觉得在这一次是不是接受了很大的一次挑战或者是应该做一些改变? 裘总:正确的行情研判是最好的控制风险办法。当然期货公司仅有这还是不够的,风险控制是一种制度安排,贯穿在公司运行及为客户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同时风险控制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虽然我们的制度体系已经和国外接轨,但是中国的投资环境和文化特色决定了我们必须和国外的风险控制有差别,也就是我们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建立在诚信缺失(或初建)、现金交易为主的市场环境下。 我们大地期货对风险的控制贯穿了每一个环节,从客户开户开始,渗透到公司的点点滴滴。我们成立了由公司中高层干部组成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我是这个委员会的头,负最重要的责任。我们会定期开会来分析行情、作出判断、制定措施,比如在长假前我们适当的提高了保证金来规避风险。 当然,风险的控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地有专门的客户分类管理,针对客户进行分析,有尺度的控制客户或将给公司带来的风险,对单个品种单方向满仓操作的客户,我们会专门提示风险,甚至单独追加保证金。 另外,没有穿仓未必是最好的,一定的穿仓或许也是风控的一个环节。我们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但风险不能被消除,只能被分担,不管是对投资者还是期货公司来说,只有承担一定的风险,才能获取利润。要想不穿仓,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杠杆,全额保证金,但是如果没有杠杆,期货就失去了它的功能、价值和吸引力。 总而言之,大地有着一整套完整的风控体系能够化解风险。 (风险控制应是一种制度安排,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贯穿了公司经营每一个细节的一项工作。大地期货有着一套能较好抵御风险的风控体系。) 期货中国沈良13:最近有专家指出中国的期货市场不应盲从于国外期货市场的操作方式,应该围绕中国经济发展的特色来制定相关的规则,国庆期间我们休市9天,而这时国外的期市正经历着暴跌行情,国内外期货市场制度的不同也造成了我们在这次行情中的损失,裘总是否认为我们整个行业的运行机制也有着需要调整的地方? 裘总:中国期货行业和国外的运作模式基本接轨,但是双方的文化体系无法接轨。这一次的风险,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一种人为风险。 在我国诚信体系缺失或者说是初建的阶段,投资者穿仓了不补钱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一点期货公司也很无奈。 期货行业若要调整,就应该首先对本身制度上做调整,风控体系要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信用水平。在国庆节后这波行情中,国内的交易所在对豆类、有色金属、橡胶、燃油等品种的风险处理就比较妥当。当然在制度设计上如果更加明确就更好了。 这次节后行情还与我国的长假制度有关系,对此,金融监管部门当然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希望能够适当的减少长假休市时间,来减少这种人为造成的风险。 (中国本次节后暴跌引发的风险,可以说是人为的风险,长假休市时间过长希望能够有所改变。) 期货中国沈良14:而这波行情由于期货公司操作以及风控方式的不同,有些期货公司损失较大,而另一些公司则可能是受益的。那么,因为这次暴跌在期货公司中是否会有洗牌现象的发生,期货公司的排名是否会有变化? 裘总:这波行情几乎杀光了多头,对市场的杀伤力非常大。肯定会对期货公司有一定的洗牌作用。 行业中降低手续费、挖其他公司的墙角、降低保证金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产生一定的恶性竞争。一些不规范的期货公司,如果以牺牲风控标准为筹码吸引客户,那么在这波行情中的损失将是非常大的。 大行情导致短时间内财富的转移,对市场的打击非常大,因为这是一个负零和游戏,整个市场需要不断地注入资金,越是短时间的暴涨暴跌,对期货市场的伤害越大,对公司的伤害也越大。有些客户可能因为穿仓或巨亏而离开期货市场,而赢钱的客户又可能会把一些收益转移到体系之外,这样期货市场的总体资金量将会有较大的损耗。一些客户权益损失较大的期货公司,要重新开发客户又谈何容易。 洗牌是必然的,只不过这次是通过暴跌行情强行洗牌,今后也可能以另外的方式洗牌,所以期货公司将有一个不断洗牌的过程。期货就象一把刀,还非常锋利,在不同的人手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对庖丁来说是解牛刀,对医生来说是手术刀,对坏人来说是伤害他人的刀,好人拿了也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和身边的人。 所以我有时忍不住想呼吁: 第一,期货公司的老板(股东),如果公司一直是亏损的,那么不妨退出期货业,专心做其它行业。 第二,期货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果你无法适应所处的行业那请趁早换个环境。 第三,广大的期货投资者,如果你始终无法战胜自己,如果你性格上有难以克服的弱点,摆脱不了贪婪和恐惧的,那么请尽早离开这个市场。 (这一波暴跌行情对期货市场的打击非常大,对期货公司来说或许会是一次强行洗牌的过程。不管是期货公司的股东、期货从业人员还是期货投资者,都应该认清期货的风险,做出正确的选择。) 期货中国沈良15:证监会在节后宣布了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将于近期正式启动,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金融创新,业内把它与同样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做对比,一时间众说纷纭,裘总是怎么看待这项举措的? 裘总:证券市场当务之急是诚信建设,是体系重建,离开了这点什么都是虚的。再好的创新都会被用来为少数人牟利,没有好的制度及严格的执行做保障,任何创新都会走向异化。 新品种期货 期货中国沈良16:10月19日,美国期货市场将要推出钢材期货,而国内期货市场也可能要在近期推出钢材、生猪、籼米、焦炭等新的期货品种,裘总认为这些期货品种短期内能否顺利推出?如果推出对期货行业有多大的推动作用? 裘总:现在推出一个新品种比以前要快速和容易多了,不排除有计划地推出上述新品种的可能。新品种对期货市场的完善,市场容量的扩大有好处。但一个品种有个成熟期,我们不妨把期望值放低点,就权且当是多了几个品种吧。 期货中国沈良17:面对股市的低迷和暴跌,投资者要求股指期货推出的呼声此起彼伏,相对的,考虑到衍生品带来的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媒体上也有专家认为现在不宜推出股指期货,请问裘总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裘总:我始终不能理解推出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会被市场当成利好。它们都只是工具而已,与涨跌无关。证券市场是个诚信严重缺失,信息极其不对称的市场,而且越来越沦为政策市。在一个印花税政策出台,股市就会涨停或跌停的市场,你们认为适合推出股指期货吗?如果把股指期货作为救市措施之一,那更是可笑。先不说股指期货能否活跃,即使活跃了,也只能使股市失血,资金分流。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股指期货的推出和股市的长期走势并不相关。 至于把衍生品与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挂钩,我不赞同。我们既不能美化也不能妖魔化衍生品,衍生品鼻祖商品期货,不过就是150多年前,几个芝加哥粮贩子玩的一种游戏。之所以能一直被玩下来,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当然任何东西玩过火了,过度了,肯定就有害。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的成因还有待于经济学家慢慢去研究,过早地给衍生品定罪并不合适。 (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只是工具而已,与涨跌无关;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的成因还需慢慢研究,不能过早给衍生品定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