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经历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拿下了经济数据的多个世界第一,但中国谋求国际定价权的道路却依然漫长;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超过120万亿元,庞大的资产规模对应的对冲工具却屈指可数。没有完善的期货以及衍生品市场,没有创新的期货市场发展规划,这些困境无以破局。 反观中国期货业,从未如此迫切地需要交流和共识:中国期货市场应该怎样定位?期货公司如何参与财富管理市场?期货行业以往留给大众的对倒、赌博形象能否重塑? 证券时报今日起推出期货业创新系列报道,将密切关注期货及衍生品市场的创新动向,共同寻求破题之道。 证券时报记者 潘玉蓉 2012年无疑是期货市场的创新元年。无论从已经发布实施的各类期货行业管理办法,还是即将于12月初召开的期货业大会,都让业界感觉到了紧迫的创新氛围。 20余年的中国期货发展史伴随着整顿与管制,但在今年,大力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却以更高的共识被提上日程。期货行业创新动作频发的同时,近日有关监管层首次将期货定位为“国家风险管理工具”,这显然更增强了业内的信心和动力。 首提“国家风险管理工具” 11月上旬,在一次由证监会发起的期货公司座谈会上,监管层在谈及对期货及相关衍生品的认识时,将其视为“国家风险管理的一个基础工具”,并以“必不可少、十分重要、不可替代”来描述其重要地位。 业内人士认为,将期货及衍生品的作用与“国家风险管理”联系在一起的提法很新,这或许是监管部门对于期货以及衍生品市场形成的新共识。未来中国正迫切需要借助发展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确立国际市场上的“中国价格”。中国作为世界上的商品消费大国,要在世界上给出中国定价,必须要有一个发达的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而业界对此早已形成共识。 在广发期货总经理肖成看来,“国家风险管理”这一概念可做两层意义理解。首先,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正面临着更加开放、更加复杂的增长环境,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波动幅度扩大,实体经济将面临更大的考验,这需要建立起以期货和衍生品为载体的风险管理市场;其次,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中国巨量金融资产的价格波动所带来的巨大风险,需要有市场和工具进行对冲。 证监会主席助理吴利军日前表示,下一步要抓紧做好推出国债期货、原油期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期货品种的上市准备。这无疑体现了监管层发展国家风险管理工具的思路,在期货与衍生品“国家风险管理工具”的崭新定位之下,未来与利率、汇率挂钩的期货新品种和衍生品将会快速推进。 期货创新大会即将召开 即将在12月2日、3日召开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期货(博客,微博)大会,是行业每年一次的交流盛会。在今年创新频出的背景下,各机构对此次交流的重视程度又与往年不同。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国际期货大会后,由中国证券业协会主办的期货创新大会即将召开。期货创新大会的召开,不免使人回想起今年5月召开的券商创新大会,正是这次大会上提出的十一项创新纲领的逐一落实,为券业带来了新气象。 据了解,这次期货创新大会将围绕期货品种的创新、期货市场对外开放、支持期货公司上市等数个话题展开。 “谈期货创新,不应只讲期货公司的创新,还应包括监管创新、制度创新、品种创新等重要内容。”五矿期货总经理姜昌武表示。 今年以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发布,首批期货资管牌照有望年内发放,期货公司设立子公司参与现货交易正内部征求意见,都使被禁锢多年的期货公司突然迎来了大松绑。 多个迹象表明,创新与松绑才刚刚开始。据了解,监管部门要求期货公司在11月底前完成一份对期货市场发展的建议并上报,其内容须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建议、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的建议。这意味着,未来期货行业的“放松管制”将与“加强监管”并行。 链 接 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谈创新: 期货公司可三方面立足创新 证券时报记者:在创新业务不断推出的环境下,期货公司应该如何明确自身的定位? 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未来期货公司可以从三个方面定位:一是做好传统的经纪业务,在交易、交割、清算、投资咨询、培训等业务上发挥传统优势,这个空间未来依然存在。 二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定位。十八大提出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这意味着实体经济也要翻一番,商品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在此过程中,国内“进口第一、产量第一、消费第一”的商品都将面临着价格波动,都需要风险管理。 第三,在金融衍生品领域,期货公司可做的业务有很多。随着利率市场化、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风险也在加大,利用期货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很大。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