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第四年。受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和房地产市场降温的影响,国内经济增速在一季度陡然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并且在二、三季度增速进一步降低。展望2013年,全球宏观形势究竟是悲观嗟叹还是峰回路转,中国经济究竟是鱼跃龙门还是潜龙在渊?大宗商品重现牛市辉煌还是步入熊途?从今日起,本报推出“大宗商品回顾与展望系列”。 大宗商品回顾与展望(一) 华泰长城期货施文竹 过去七、八年可谓是基本金属的黄金岁月。铜价从2004年起,打破前期1500-3000美元的运行周期,一路上扬,大幅拉升。期间虽受次贷危机影响,铜价最低至2800美元,但其后迅速返回6000美元上方。中国基础建设全面大举进行,高速城市化建设风风火火,与这些需求密不可分的铜得到周期性机会,辉煌地经历了结构性牛市。但时至今日,辉煌的原动力发生改变,全球各经济体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危机冲刷。从危机中逐步走出后,目前欧盟进入漫长的泡沫消化期,美国进入缓慢的稳定巩固期,中国进入经济转型期。 黄金岁月一去不复返,铜价长期均值难有进一步大幅拉升,运行周期逐步改变。2013年全球经济仍将是政策拉动型,各国均缺乏持续性的增长源动力。目前美国房地产虽有复苏,但铜多用在建筑周期的尾声,则推导到精铜消费尚需一定时日。中国在经济转型中,过往偏重于基础建设的时代已经过去,而实体经济复苏接轨尚未跟上。则2013年铜价不得不继续依靠阶段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拉动。在这种状况下,铜价多将呈现宽幅震荡格局。同比增速减缓的消费与增加的供应,使得往年推涨价格的动力发生变化。中长期基本面从利多转为施压,而阶段性政策又从资金注入面刺激铜价。往年连续上涨、长期均价提升的铜价,将转为运行轨道缩窄至6500—8500美元内,甚至进入更窄的震荡周期。以往的投资策略也将适应性发生改变。 季节性周期弱化 铜价季节性走势,以及消费的淡旺季,在近几年逐渐淡化。从淡季不淡旺季不旺起,铜价季节性周期弱化。尤其是2012年,铜价上涨未突破8800美元,下跌未触及7200美元,且更为关键的是除了两次大波段外,整年大多是以窄幅区间震荡行情为主。这让习惯于铜波段操作的投资者较为苦闷,整体变动格局发生改变。若错失趋势起点,追多或追空收益空间狭窄,且再一次步入窄幅震荡走势。若提前入市,等待趋势,而漫长的等待期所产生的时间成本也更让传统投资者苦闷。2012年中国消费增速大幅下滑,现货市场成交量减少,开工率普遍偏低,基本面由往年的利多转为利空,但趋势性打压价格的行情却未有呈现,点位也远不及市场预估。苦闷来自于铜价运行周期发生变化,相对常规性思路需要改进与完善。 精铜成本线上移 伴随着铜矿的扩张,中国精铜产能也在如火如荼的扩张之中。在2009年随着行业利润下滑,国内上市公司披露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固定资产完成额出现下滑。这本是产业结构整合,产能收缩的绝好契机,但是随后的“四万亿”刺激,给予企业注入活力,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的固定资产完成额大幅增加,企业投资明显反弹。截至2012年底,冶炼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增速已有回落,但铜冶炼厂的利润相对其他金属偏多且副产品硫酸、黄金等价格也尚可。则铜冶炼企业产能扩张依旧,至少收缩期还需一定时日。铜矿供应增速加大,冶炼厂利润尚可,预计2013年精铜产量伴随着铜矿增产,将继续呈现稳中增加的趋势。 除此之外,还需注意的是铜成本线上移。近几年铜矿品位下降,水资源匮乏,环保诸如碳排放的成本增加,设备折旧摊销成本上升,原油价格上升,新增项目多是属于开采成本较高的项目等原因多方面抬高铜成本。预期来看,成本线上行步伐在进行之中,且速度有望增加。 供应过剩可能性大 2013年,中国铜消费仅能保证基数,增幅预估在5%以下。前期热点逐一退去,而诸如基础建设和农村空调普及等因素,均是前景光明,消费空间庞大,但具体何时落实到实际消费存在不确定性情况。与前几年同比增长12%相比,后期中国铜消费增幅较为有限。而其他国家又无力接棒,导致铜消费全球性增速明显放缓。与此同时,铜供应增速加快。铜供应短缺的格局,在经历逐步缺口缩窄后,2013年出现供应过剩的可能性极高。铜基本面已由往年的强势利多转为中期施压价格。在新的格局下,2013年铜价不得不继续依靠阶段性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拉动,且在中国货币偏紧缩的背景下,融资需求仍将是中国进口的重要基石。铜价均值持续上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预计2013年铜价将延续在6800—8500美元内震荡走势。若下半年中国政策方面有重大调整,经济转型步伐加快,铜需求获得良好预期,到那时价格才有望突破上方压力位。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