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前长达三年半多的熊市中,股指期货一直都被看作是做空的“罪魁祸首”,似乎中国股市已经习惯了被股指期货“绑架”。那么,反过来看,股市的逼空式上涨,是不是也是受期指抢先发力的提振呢? 首先看行情启动的先后顺序。去年12月4日,沪深300和上证综指于11点20分同时启动,6分钟后股指期货跟随反弹。14日沪深两市主要指数涨幅均超过4%,创三年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股指期货和沪深300涨幅更超过5%;上述两指数和上证综指分别于9点50分时、9点51分、9点52分时放量飙升,中间仅间隔1分钟左右。25日大盘创出本轮反弹行情的新高,沪指阔别17个月后首次触摸年线;股指期货、沪深300和上证综指于9点45分、9点46分和9点47分发力,涨幅均超过2.5%。28日大盘再创新高,上述三指数分别于10点34分、10点36分和10点37分依次启动。 回顾股指期货上市后的另两次较大反弹:2011年6月20日沪深300从2862点上涨到7月18日3137点,启动顺序为上证综指、沪深300、股指期货,三大指数分别在13点53分、13点54分、14点37分启动,现货领先期货43分钟。2012年1月6日沪深300从2255点上涨到3月14日2705点,启动顺序为股指期货、上证综指、沪深300指数,分别在13点31分、13点36分、13:36分,即期货领先现货5分钟。由此可见,期现两市反弹各有先后。 其次看提前开盘。接轨国际惯例,期市比股市推迟15分钟收盘,又提前15分钟开盘,这为大盘提供了参考。统计表明近三年期现两市开盘同涨跌的概率达75.16%。本轮在去年12月4日股指期货比前收盘点位下滑5.4点低开,并带动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分别下滑3.92点和3.15点低开。14日股指期货上升0.4点高开,带动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分别上升3.0点和1.21点高开。25日股指期货下滑4.4点低开,带动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分别下滑7.34点和4.73点低开。28日股指期货下滑0.8点低开,沪深300和上证综指却分别上升3.49点和2.01点高开。本轮反弹的20多个交易日中,期指与沪深300、上证综指分别有10次和9次开盘背离,证明股指期货并不能决定股市开盘方向,更不能锁定大盘当日走势。 再次看持仓变化。股市下跌前,空头主力增仓往往成为股指期货“绑架”股市的铁证。因资金集中度作用,全体股民对2400只个股走势的总体判断,往往比不上期市主力对沪深300指数总体判断来得更有效。这也导致期指主力持仓变化被视为“章鱼哥”。然而去年12月4日反弹前夕,期指前20名主力席位IF1212合约仅分别增仓4043手和3212手,总持仓达57283手和68229手。虽净多增仓831手但总持仓仍显示净空10936手,并无明显变盘征兆。25日期指大涨逾50点时虽净空单大增逾2000手,26日期现两市依旧高歌猛进。 又看前两次较大级别的反弹:2011年6月20日前夕,多空前20名主力IF1107合约分别增仓5087手和6667手达21336手和26795手,净空增仓1580手,总持仓为净空5459手。2012年1月6日前夕,多空前20名主力IF1201合约分别增仓35手和减仓102手达28279手和35629手。虽净多增仓137手变动方向趋于多方,但总持仓仍净空7350手,均无明显的变盘征兆。 众所周知,熊市持股风险在于股价下跌,机构只能空头套保避险,否则不得不大规模融券放空或直接抛空股票,这对股市打压力度远大于空头套保。如2012年7月22个交易日资金净流出269亿元,日均12亿元,对应沪深300指数下跌约120点即5%;如果当时200多亿元空头套保头寸转入股市,则A股净流出量将暴增翻倍,“雪崩”效应可想而知。 而如果说净空增仓“有罪”,那净空减仓理应“有功”了。2012年11月16日起,长期被视为“空头风向标”的中证期货席位连续七天减持空单,从11906手降至11月26日8886手。然而27日沪深300、股指期货、上证综指仍齐刷刷低开3至7点,收盘均下跌1%以上。可见“主力”净空大幅减仓同样无法拉升股市。 必须澄清的是,所谓“主力前20名”系指期货公司席位而非投资机构,而是指期货公司代理的客户数据。“空头前20名”往往同时也是“多头前20名”。如2012年12月6日中证期货同为多头第二空头第一;12月31日7家期货公司同时现身多空前10名,中证期货同为多空第二,当日多空持仓分别较前日增加844手和805手。期货公司无权替客户下单,其持仓变化并不代表“主力席位”对行情趋势的观点,更非期货公司自主操盘。 基于T+0、双向交易、杠杆机制、行情显示刷新快(股指期货0.5秒、沪深两市6至8秒更新一次)等特点,期市反应速度往往快于股市,这也直接导致了“期指表现决定股市走向”的错觉。目前已有大量事实证明本轮反弹并非股指期货领涨所拉动,因此片面将股市下跌归咎于股指期货、幻想靠取缔股指期货就可轻松“救市”,缺乏科学依据。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