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QFII的总额度上限800亿美元未满50%,中国政府在2012年中刺激和鼓励的动作的确比较大,但希望更多外资进入并不意味着会仓促暴增,未来QFII额度增长的基调仍然以循序渐进为大前提 ] QFII结束了数量规模齐增的2012年,但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近日表态“希望QFII和RQFII在如今占A股1.5%、1.6%的比例基础上乘以10倍的规模”,使市场再次感受到监管机构将对QFII进一步鼓励,持续吸引外资投资。 可以预见,2013年的QFII市场将依然充满想象空间。日前瑞银中国证券部总监夏阳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QFII投资人很可能将有机会投资股指期货,此外,希望资本收益税(Capital gain tax)等系列问题也会有明确的说法。 未来5至10年规模或为5倍 “中国政府向来欢迎鼓励长期投资的QFII投资人,股指期货的开放可以帮助他们进行长仓策略对冲,保证已获得的回报。”夏阳表示,对某些QFII投资人来说,未来甚至还可以开发类似固定收益的产品,为投资带来更大的吸引力。 健康的市场应该拥有丰富健全的金融投资工具,近年来融资融券、有杠杆融资等产品放开已经给国内A股市场带来类似对冲基金产品,本着市场公平原则,在QFII投资人获得期指投资准入之后,是否也会进一步放开上述投资种类领域呢? 对此,夏阳对本报记者表示,未来QFII投资人可能不再只是单纯跟市场追求高Beta产品,也可以开发出绝对收益、指数增强的产品。 从目前看,全球很多主权基金、养老金都是国内监管机构比较鼓励的QFII投资人对象,在未来进一步开放投资门户和种类的时候,对冲基金是否也可以被中国监管机构纳入考虑范围,也是当前大批海外对冲基金非常期待和关心的问题。 “这关系到怎么定义对冲基金,海外对冲基金是否可以用一些比较长仓的策略来申请QFII额度呢?”夏阳认为,虽然短期内证监会并不会在“放开对冲基金”上有所突破,但未来各界持续推动必然会增进投资人和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磨合。 目前,海外瑞银集团以总数超10亿美元的QFII持有额度排行前列,和主权基金所获份额平分秋色,而且拥有“A股市场全牌照”的国内瑞银证券,也是服务海外QFII投资者的主要靠前券商。在接触大量海外大基金客户的夏阳看来,当前QFII的总额度上限800亿美元未满50%,中国政府在2012年中刺激和鼓励的动作的确比较大,但希望更多外资进入并不意味着会仓促暴增,未来QFII额度增长的基调仍然以循序渐进为大前提。 “为了避免外资大幅度撤离、经济和货币危机的风险和影响,QFII进入中国市场是一个占比逐渐上升的长期过程,可能在未来5至10年里达到现有规模的5倍。”夏阳表示,由于QFII中长仓投资者居多,他们偏向估值较好的长期投资蓝筹指数股,对中国A股投资理念会产生正向合理的引导,至于会不会影响估值,是上市公司质量决定的,“投资者不应该寄望于QFII进来会影响中国市场估值。” 全球资产配置的“中国胃口” 事实上,这是一个双向的选择结果。去年下半年,交易所牵头全球路演QFII投资A股,也恰逢很多海外机构调整配置敞口的时间窗,尤其是以长仓为主的海外养老金、主权基金,最主要还是为了实现国际资产的合理长期配置。 截至2012年11月底,QFII获批额度超过360亿美元,其中包括淡马锡(Temasek)、香港金管局(HKMA)、卡塔尔(QIA)在内的五大主权基金拿到了满额的10亿美元额度。 随着欧洲和美国经济前景充满不确定性,据夏阳观察,对欧洲的投资敞口额度正在慢慢下降,在美国市场的投资比例也出现波动,但亚洲市场的投资比重出现较大调整,尤其是中国香港和内地市场。 “过去海外投资人没有办法直接投资A股,只能投资与中国相关的香港H股,现在QFII配额放大和投资机会的放开,使海外机构可以拥有一定配置额度,满足他们对中国市场投资的战略需求。”比较中国占全球经济比重和大部分海外机构在中国地区的资产配置比重,夏阳认为,在全球资产再配置的调整中,投资中国确实有增长的动力,而监管机构看准机遇向全球宣传投资中国,并有望在制度创新上提供更多的投资便利性,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 中国外汇管理局统计显示,2012年的QFII获批速度明显加快,66家新获QFII牌照的机构获额度接近140亿美元。 就近期市场观点QFII在A股市场掀起的银行、地产板块反弹,夏阳表示,2012年的银行地产反弹并非偶然,长期投资者很可能认为这些行业和公司估值被低估,但依旧具备投资价值,“就算有时候他们认可短期趋势判断,也不妨碍QFII投资者继续做长期投资,观察QFII投资回报的时候也不要用短期目光来看。”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