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程序化交易 >> 程序化交易资讯动态

900亿量化投资等待破顶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3-04-03 15:02:56 来源:和讯网 作者:钟辉
“宽客”(量化投资者的统称)的春天就要到来?

4月2日,据本报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根据监管部们的安排,国债期货将于近期推出,不少期货公司已经开始预热。而国债期货的推出,将为量化投资打开另一扇窗。

“国债期货的出现将会大大推动量化投资的发展,量化模型及策略的优势将会体现得更明显。”东海期货某高层表示。

事实上,受投资品种单调和政策开放程度影响,量化投资在内地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与欧美市场差距非常大。“量化投资在美国已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中国还处于刀耕火种阶段。中国目前的市场还没有被开发,是量化投资的处女地。”4月2日,中国量化投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健武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林健武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系统工程学博士毕业后,曾在美国高盛、摩根士丹利任职超过10年,一度担任高盛股票投资战略副总裁、组合算法交易首席分析师和摩根士丹利金融服务信息技术主管、定量金融分析师,随后还任职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

他认为,只要国内政策继续放开,运用欧美成熟的发展路径,中国建设成熟的量化投资环境只需要5-6年。“随着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中国将迎来量化投资的春天。”

投资品种单一

尽管量化投资进入中国已有多年,但国内量化投资的真正开端是2010年4月股指期货的推出,此前量化投资只能通过商品期货实现,容量过小。

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股指期货的交易额达到78.5万亿,同比增长79%,超过同期GDP规模;沪深300持仓量已从上市初的不足1万手增加到目前的12万手,沪深300也成为2012年全球交易量排名第5的指数期货合约。

股指期货交易量增长迅速,但从整体交易品种和市场环境来看,中国的量化投资与欧美仍然相差甚远。

参考美国量化投资的路径,“以从出现量化投资到200亿美元投资规模为观察窗口,美国用了20-30年,欧洲不超过10年,除中国以外的亚洲市场只用了5-6年,如果中国进一步放开市场,只需要5-6年。”林健武认为。

据了解,中国量化投资者目前主要集中在期货公司、私募基金以及券商的自营、基金公司的专户,量化投资规模约900亿。

就目前而言,中国量化投资的最大问题是投资品种过于单一,目前只有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虽然融资融券已经推出,但并未成为普遍适用工具。

“接下来将推出期权和国债期货,期权的最大作用是进行风险定价,国债期货主要对利率水平和信用水平定价。再下一步就是开放市场,跟国际对接。”林健武认为,中国量化投资的发展主要看国家政策放开程度,“中国量化投资建设方向就是丰富投资品种,扩大政策放开力度”。

林健武认为,量化投资分为两种,一是判断趋势,然后追逐或反转;二是相对价值,主要判断投资组合之间的相对关系。“中国目前只限于第一种,因为做空的机制太少,量化投资的品种也很少,所以中国的量化投资比较单一,还没有形成风格,大部分都是基于技术指标,如高频策略,ETF对冲策略。”

量化投资的春天

资产管理时代的到来,将会成为中国量化投资的重大机遇。

从风险角度上讲,资产管理最大特点是分散风险,而量化投资模型设计的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规避风险,量化投资将会改变投资人和市场风险意识,为资产管理行业打下了基础;量化投资的纪律性可以为资产管理提供长期稳定的收益和发展模式;量化投资本身就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可以丰富资产管理手段;此外,量化投资还具有财富管理机构亟需的高流动性。

“对资产管理机构来说,量化投资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补充;更重要的是,创新业务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量化投资品种中;量化投资也可以成为资产管理机构吸引客户的营销方式。”林健武向本报记者称。

林建武认为,正是因为中国量化投资刚起步,未来的空间会更大。“越成熟的市场对高端的量化投资团队来说更难做。量化投资在国外最常见的思路是对冲,靠价差赚钱,需要股票之间的低相关性,如果相关性非常高,就没有实现对冲价差的空间。”

目前,美国量化投资股票之间的相关性从2000年的40%上升到60%-70%,同质化很严重。而中国市场的股票相关性不到40%。“2000-2010年正是美国量化投资的黄金十年,市场容量从2000亿美元上升到2万亿美元,增长10倍。随着更多的量化投资的普及,市场的相关性越来越强,量化投资就越来越难。”

林健武认为,中国目前的市场还没有被开发,是量化投资的处女地。“就40%的市场相关性而言,中国正在迎来量化投资春天。”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