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投资者心理很矛盾,反映在A股市场上,就是大盘上涨、下跌动能都不足。一方面,宏观经济数据比并不差,蓝筹股的估值在低位,而资金面并不紧张,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2.0238%;另一方面,对国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担忧,导致各类投资者都较为谨慎。看来要打破目前的僵局,还需要借助预期之外的利好或利淡因素。否则,大盘将延续弱平台整理走势。 央行数据:3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515亿元,高于市场预期的8500亿元左右的水平。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5.7%,比上月末和上年末高0.5个和1.9个百分点。应该说,目前市场的资金面是宽松的,但投资者担心的是:1、今年1、2、3月,M2同比增长分别为15.9%、15.2%、15.7%,而全年M2管理目标是同比增长13%;2、3月末,M2余额103.61万亿元,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是美国的1.5倍。上述两点,让大家担心未来货币政策是否会收紧。 由于各种正负面因素相互交织,国内经济呈现弱复苏迹象越发明显。1、3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和发电量的增长并不乐观,预期3月全国全社会用电同比接近零增长,而1-2月累计同比增长5.5%;2、反映经济走势的火车货运量也相对低迷,3月货运发送量33651万吨,同比下降2.2%;3、3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9%,,环比持平。PPI已经连续13个月处于负增长区间,意味着我国经济复苏较为缓慢;4、3月官方PMI指数50.9,虽然高于2月0.8个百分点,但低于往年的平均水平。 其实,在股市中任何一条信息都有两方面解释。比如:在强势市场中,市场对新股IPO会解读为利好,这在2006、2007年中很常见。在弱势市场中,市场恐惧新股发行而解读为利淡。再如:3月信贷增加1.06万亿元,M2同比增长15.7%,在强势市场对A股有很强的向上刺激,目前市场担心货币政策是否要收紧。我们认为, A股需要一轮“树信心”行情,为重启IPO铺路,否则恢复新IPO免谈。一旦恢复新股IPO时间确定,投资者的“恐惧”心理会减轻。但在明确恢复IPO时间前,大盘恐将延续目前的疲弱的走势。 本轮反弹行情有三个明显的热点驱动。一是金融,金融板块倚仗其指数权重的绝对优势,最早确立反弹基调;二是房地产及其相关的产业链,如建材、工程机械等,反弹逻辑是经济复苏预期;三是围绕民生的环保、医药等主题热点逐渐形成。但“国五条”出台前后,第二个热点不仅偃旗息鼓,而且拖累大盘下跌。而银监会8号文规范影子银行的政策,拖累银行股、券商股都出现明显的破位走势。由于金融股、房地产股这两大主线同时出现问题,只剩环保、医药等主题概念股独木难支,大盘进入震荡整理也是必然。 值得关注的是:1、以往A股市场低迷,投资者都期盼出台政策性利好。而目前大家并不渴望政策性利好,似乎对A股市场走强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便仓位重的机构,对后市也不敢太乐观;2、1949点以来,当A股市场大跌后,投资者对后市信心不足时,沪深股市在没有利好的情况下,或走出一轮上涨,比如1949点至2444点;或拉出长阳线,比如3月5日、3月20日。似乎有一股做多力量在“不经意间”发力,只是近期这股做多力量又不见踪迹,他们在何时、何点位再次发力?这将决定大盘调整时间究竟有多长。 上周A股交易结算保证金净流出570亿元,交易结算资金余额5870亿元,比前一周增加124亿元。目前两市单日交易金额萎缩到1300亿元左右,A股市场的后续资金还是不足。而美国、欧洲股市大幅上涨,对A股市场有正向刺激。这种情况下,除非有新的事件刺激,目前指数大涨大跌的条件都不具备。目前年线点位是2215点,半年线点位是2198点,2200点附近有利于多方组织有效的抵抗。在经历了3月28日和4月8日两次利空大跌之后,做空情绪已经得到有效宣泄,短期进一步大幅下跌的能量并不足。 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债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国内经济出现较大的波动,宏观政策波动的时间周期变短,使得周期性板块出现较为剧烈的波动。由于周期性个股涨跌往往因诸多不确定因素所引发,而这些因素把握起来很难,这样越来越多的机构“厌恶”周期股,更倾向于在受国内经济周期影响小的行业中选择投资标的。对此我们很认同,以医药、节能环保、品牌消费等弱周期股票,应该给予中、长期关注,周期类股票更适合根据“政策摆动”、而“择时”交易。 还想有所作为的短线资金,或采取“弃大盘、追逐个股”的策略,等待恢复新股IPO靴子落地。短期而言,A股市场或依托2200点,酝酿技术性反弹,前期超跌的个股也将进入板块轮流反弹阶段。只是在目前的A股市场中,如果没有新的消息面刺激,多数超跌个股的反弹力度恐并不强,前期强势股也面临很大的调整压力。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