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识的市场是这样的 交易是天下最有魅力的游戏,交易是天下最残酷的生存斗争。 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有自己的方法,有实现方法的技巧,有执行方法的纪律。 交易是拒绝做梦的地方。 冷冰冰的都是理性,是在一贯的原则上用各种方法和技巧去观察跟踪客观数据。 不管是在什么年代,这个观察的标的都是人们计算出来的平均数。因此,分析的天然风险是失灵,是概率不是确定。因为所有的平均数必须来源于历史数据。 一个平均数,就是我们假设的理想状态下的正常表现。依次来断定现在与平均水平的关系,从而推测市场的强弱好坏。这是所有书籍的核心方法。 因此,我们的方法引入到时间中,就会出现道氏理论对长中短趋势的分析,他们分为主要趋势,次要趋势和短暂趋势,从此,他们被平均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标准,伴随着价格的幅度,也能计算出平均的市场广度和宽度。因此,成就了《股票作手回忆录》。 但是市场并非只是时间和价格。他们还包含着成交量和时间,持仓量和时间的平均化。于是,出现了市场中各种动能指标,心里指标等。 市场的维度基础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时间。 因为时间和市场,所以价格作为市场产生后与时间独立也是对立的存在,这个是基础。 在价格的基础上,生产出来的记录方式包括了日本蜡烛图,西方竹节图,点图,线图等等,不过是价格的不同纪录方式。你说看到的行情图,多数是二维的,只包含时间和价格。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看到市场被抽象凝缩的走势。因为有价格数值的变化,于是市场的深度就出现了。因为有时间的推移,市场就有了广度。伴随着价格的波动幅度,产生出了市场的强度。所以,这个市场哦复杂在于他们有很多不一样的幅度来确认同样的市场。 因为市场走势中一段时间内总是会有极限点,所以我们观察的市场就会出现他们自己的区间,如何区分这些区间,我们就开始定义价格移动的方向,分成上涨,下跌,横盘。而时间上我们又分为长期,中期,短期(对应的就是主要趋势,次要趋势,短暂趋势)他们的定义都取决于我们操作的时间周期这个立足点。 我们纪录的市场大概如此。为了更简单直观的加入我们的判断标准和方法,我们就计算出了移动均线,这是时间和价格的结合。在移动均线的基础上计算出了MACD。很多指标都是这样计算处理过来的,但是基础都依据价格。我们管这类指标叫做趋势指标。 为了对一个时间周期的价格记录进行区分,我们引入了成交量,持仓量来确认他们的权重。所以从根本上说他们是辅助的指标。成交量和持仓量都是第二位的,功能远远小于价格本身的作用。 引入成交量和交易量以后,我们对行情的判断就开始多元化了,我们引入的动能指标,人气符合指标等。所以市场中指标可能目前只有三个大类,基础建立在价格,成交量和持仓量上,这就是指标的源头。 关于市场中,我们判断的结构,也是从这个基础上逐步剖析的。 我们要确定主要趋势和次要趋势的关系,也要区分次要趋势和短暂趋势的关系。所以我们只能关注的是短暂趋势,就是最近,现在的行情走势。我们的立足点是现在。 我们判断现在处在中期趋势的那个阶段,处在长期趋势的那个阶段,处在历史价格的那个阶段。这就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这是黄金分割比所以有效的原因,也是我们关于百分比,菲波拉契数列等实用的原因。在时间和价格的关系中,最平均的办法是1:1的走势,所以江恩引进了45度线的重要性。这是时间和价格配合最正常的理想标准,所以上心,角度线的作用也凸显出来了。这些是西方的线性分析,最早人们管他切线,背后的逻辑是线性的,并非是最早东方的结绳记事。是平面的分析方法。 而日本蜡烛图的方法使得结绳记事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分析视野里多了一种天地。对市场走势的抽样似乎是归纳法。我们从市场每个时间周期内抽取5个价格。最高 价,最低价,开盘价,收盘价和均价来记录这段时间的市场。于是,他成了一个立体的图像,吧市场的广度,宽度都带入了视觉分析中。 你能很直观的看到,价格波动的大区间和小区间,于是链接在这个波动区间上对价格的分析就成立了,我们以什么做起点,用什么做标准,开始记录市场。K线的颜 色取决于最新价相对开盘价的关系,你的盈利或者亏损取决于你进场价格和你出厂价的关系,隔夜后你的利润和亏损取决于结算价等等。这个市场中天然的分成了两个显性的阵营,一个潜在的阵营。所以市场在时间和价格的急速变动中存在。 我们说从开盘开始,多空双方就在战斗,战斗的最新结果就是线实体的颜色。 这些变化天然的建立趋势的分析上,这是个背景。趋势的分析从时间,价格进行循环共振分析,围绕这主线。 分析完了这个主线,我们才能结合成交量和持仓量来分配这个分析主线中的权重,才能筛选出适合我们自己交易的机会。而这样的机会依然是要经过层层筛选,计算后才能实行的。 那么,市场如何确定,其实是你脑子里的一个系统,于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世界。他是运动的,却相对静止。 所以,交易是复杂的,特别是交易前。但是执行交易是简单的,因为太简单,只有动态监管止损。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