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头条

国内合约设计已成熟 期货期权上市升温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3-06-18 09:01:29 来源:一财网 作者:杨柳晗
郑商所连续两个月为会员单位提供密集的期权交易培训,或许正是为即将上市的期货期权做准备。

目前,我国仍未推出期货期权市场,而事实上,三大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下称“中金所”)早已完成期货期权的合约设计和仿真交易测试。而出于套保避险的需求,业界对期货期权也呼吁已久。

国内期货期权合约设计已成熟,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姜洋5月底表示,今年将力争推出国债期货,在积极推动动力煤、铁矿石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上市的同时,研究开发期权、商品指数等产品。

而三大商品交易所早已为此做好准备。大商所总经理李正强本月初公开表示,目前期货期权合约设计已经成熟,大商所期货期权合约设计、制度安排已接近尾声。

大商所于去年5月启动了商品期货期权内部仿真交易,标的覆盖大商所上市的全部期货品种。截至今年5月7日,大商所期权仿真交易系统已成功运行一周年,而根据大商所计划,下一步将在前期仿真交易积累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完善期权规则体系,大力推进会员端系统及行情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建设。

郑商所白糖期权合约及规则的设计方案也于去年12月出台,并开展了白糖期权的模拟测试。而为进一步推动期权市场建设,中金所也在今年5月开展了股指期权的测试工作。

“国内众多期货市场参与者,比如煤焦钢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在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保避险的同时,往往缺乏期权作为对冲工具,这样很容易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敞口难以控制,尤其是在价格波动剧烈、价格难以预测的情况下,企业在期货市场进行套保就会非常谨慎。”北京一期货公司总经理对记者表示。

事实上,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早在10年前就开始研究期权并制定相关合约规则。2002年大商所就开始研究大豆期货期权,2002年大商所完成了《大豆期货期权可行性研究报告》,2004年大商所初步制订了大豆期货期权合约及相关管理办法,而大商所包含期权交易模式的系统也在2007年上线。

早在1997年,郑商所就开始着手进行期权合约制度的制定和完善。1997年8月,郑商所制订了期权交易设计方案,2001年制定了比较系统、完善的小麦期权规则。2004年进一步完善了小麦期权交易规则,并制定了风险控制办法、做市商管理办法;2004年9月设计了棉花期权合约,制定了棉花期权规则。

上期所在2002年5月开始铜期权的研究。中金所也在成立后不久设计股指期权合约,并于去年以来不断进行模拟测试。

期货期权将贡献更大交易量,与期货交易相比,期货期权的交易风险控制同样至关重要。上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指控美国最大的期权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监管体系存在诸多漏洞,包括未全面理解和严格执行防止滥用卖空机制的法规。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不得不支付600万美元罚金并采取补救措施以了结此项指控。

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诞生于1973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期权交易所。随后,全球期权交易迅速成长,并且在2000年,全球期权交易总量第一次超过了期货交易的总量,且在2009年以前全球期权交易量始终超过期货交易量。全球期权交易量从2005年的59.39亿手上升至2010年的110亿手,增长187.12%。

以股指期权为例,韩国交易所的Kospi 200股指期权2012年全年成交约15.75亿手,虽然同比大幅下降57.1%,但交易量仍居全球第一。而国内的股指期权一旦推出,券商系期货公司有望迎来类似股指期货推出时的新的发展机遇。根据中金所规划,股指期权仿真交易产品为沪深300股指期权合约,合约标的为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编制的沪深300指数。

虽然我国尚无期货期权,但期货期权在国外市场发展已十分成熟。“期货期权的推出不仅可以为现有期货品种提供风险再对冲渠道,还可作为风险管理和投资工具,带动期货公司的收入增长,并多元化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参加郑商所期权交易培训的一期货公司负责人表示。

根据美国期货业协会(FIA)的统计数据,2012年我国大商所、上期所、郑商所和中金所的成交量世界排名依次为第11、第13、第14和第24位。若仅统计商品期货和期权的成交量,大商所、上期所和郑商所分别位列第2、第4和第5位。

上述负责人还认为:“国内三大商品交易所仅靠商品期货就已经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交量,而一旦期货期权推出,期权将会贡献更大的成交量。”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