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大宗农产品正步入“净进口时代”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3-06-27 08:43:04 来源:经济参考报
夏粮收获即将结束,有望再获丰收。然而,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宗农产品今年以来仍保持净进口态势,国内农产品生产和粮食安全面临挑战。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在大豆、棉花、植物油进口继续保持高位,食糖、乳制品净进口大幅增加的同时,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全部转为净进口。尽管粮食特别是大米和小麦的净进口量非常有限,但从10多年的发展变化看,我国大宗农产品进入净进口阶段的趋势十分明显。

数据显示,2012年谷物净进口1316.9万吨,小麦、玉米、大米净进口量分别达到341.5万吨、515.3万吨和208.8万吨;食糖和棉花进口量分别达到374.7万吨和541.3万吨,再创新高。另据商务部本周发布的数据,6月进口大豆预报到港832.28万吨,创月度最高水平。

此外,肉类产品进口增长同样迅速。其中猪肉从2008年由净出口转为净进口,且进口量迅速增长;羊肉净进口趋势不断强化,净进口量由2007年的2.4万吨持续增长到2012年的11.9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大米进口量持续处于高位,1至4月稻谷和大米进口100万吨,同比增83.6%。东方艾格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马文峰介绍说,中国现在已经是最大的稻谷进口国,自然年度进口量达到400万至500万吨。大米进口的绝对量不大,但对南方局部市场的冲击很大,湖南、江西的大米企业遭受严重冲击。

“在国内外价差扩大又缺乏关税保护的情况下,想不进口都不可能。”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表示,大宗农产品净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需求增长的驱动,而国内外价差扩大是农产品进口增加的直接动力。当前,有不少农产品进口不是因为国内短缺,而是因为内外价差,造成国内积压与进口增加并存的现象。

《经济参考报》记者不久前在湖南常德采访时,一位米厂老板介绍说,来自越南、巴基斯坦、缅甸的进口米价格是每百斤172元,而常德当地的米价是每百斤180至190元,不少企业甚至在本地大米中掺兑20%的进口米。

对于国内外棉花的“高价差”,众多棉纺织企业同样感到经营困难。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会长朱北娜说,目前国内棉花价格每吨超过19000元,比进口棉花高4000至5000元,去年价差更是达到每吨6000元。在这种情况下,棉纺织企业没有竞争力,成品没办法消化。

面对低价进口农产品的不断冲击,中国实施的关税水平难以发挥“门槛”保护作用,而且关税保护的政策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据了解,目前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62%,最高关税水平甚至能达到1000%以上,而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中国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

“我国农产品进口增势强劲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缺乏足够的关税等政策手段来进行有效调控。”倪洪兴认为,中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国内外价差扩大是必然趋势,但越开放越需要关税保护。以大豆为例,当前国内大豆产业面临的困境,严格意义上讲不是进口本身造成的,而是缺乏必要的关税保护和进口调控政策造成的。大豆的关税水平只有3%,而且不能使用特殊保障机制,这使得大豆进口几乎没有调控。

下一个令人担忧的将是玉米。倪洪兴预计,受劳动力成本和物资成本推动,如果国内玉米最低收购价每年上涨10%,而玉米的配额外关税只有65%,再过五六年就难以挡住玉米的配额外进口。

业内人士担忧,大宗农产品净进口量增加,一方面对国内产业形成了抑制,导致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激励和动力,另一方面给农产品长期供给安全带来潜在风险。尽管国家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最低收购价格,但政策支持效应很大程度上被低价进口农产品消解。

倪洪兴认为,从资源配置看,大豆等个别产品受到冲击可以通过调整结构、腾出更多资源用于粮食生产来降低其实质影响。但在大宗农产品净进口范围扩大、净进口量增加的背景下,农业结构调整余地有限,进口对农产品价格的抑制和打压范围广泛,这将给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责任编辑:刘健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