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产业&金融精选

期市机构投资者“生态环境”探析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6-26 15:49:50 来源:期货日报

  随着期货市场容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期货公司专业水平和研究实力的不断提升,市场各方对国际成熟市场盛行的机构投资者CTA的呼声开始高涨,期货公司更是翘首以盼。

  一、期货市场规模和参与者结构的不平衡

  2008年我国期货市场成交规模再创新高,累计成交量为13.6亿手,累计成交额71.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76%,这已经是期货市场连续第四年高速发展。虽然全球经济危机阴影尚存,但今年第一季度国内市场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期货市场18.15万亿元的成交额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而期货合约成交量达36582万手,同比增长23.42%,宏观经济波动对期货市场价格的影响被量的放大所抵消了,整个市场的总资金量即客户权益,去年年底为460亿—470亿元,目前已经增长至7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超过40%。可见,期货市场在黯淡的经济环境下保持了非常高的增速。

  在海外成熟期货市场中,机构投资者是市场运行的主力。比如香港交易所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个人投资者仅占19%。2001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法人开户逐年攀升,但是增长速度并不稳定,与个人开户相比仍显缓慢,法人开户数在全部开户的占比呈逐年走低的态势。据统计,目前国内期货市场投资者约54.2万户,其中法人投资者约1.9万户,以套保企业为主,法人投资者交易量只占整个市场的不足10%,持仓量只占45%左右,而国外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持仓占比一般在90%左右。

  我国期货市场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商品期货市场,这种投资者结构不符合我国现有市场地位,也不能适应期货市场长远发展的需要。在“中国因素”扮演越来越重要角色的背景下,散户主导的期货市场难以取得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抗风险能力弱是散户主导的投资者结构的特征,在充足的资金流动性支持下,容易使期货走势产生背离商品基本供求面的暴涨暴跌。

  国内证券市场经过十年的发展已经摆脱了个人投资者主导的时代,同时也为期货市场的发展指引了方向。证券市场的逐步成熟造就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这些金融机构都有完善的业务结构和盈利模式:券商的自营和理财产品、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社保基金、各种公募和私募基金共同维护了证券市场的生态平衡。在海外成熟期货市场,除经纪业务之外,期货公司还可以开展境外代理、期货咨询、资产管理和代客理财等业务,这些业务也都促使期货公司成为市场中专业的机构投资者。

  二、当前期货机构投资者群体的“生态环境”探析

  期货市场是资金博弈的场所,投资者的逐利本性会衍生各种各样的需求,而资金与技术的联姻也会造就各种各样的生存业态。市场自身的创新总是先于我们的监管,从现有的存活业态分析,或许可以为我们打开思路提供一些帮助。

  1.期货机构投资者的融资模式

  总体来看,由于监管方面比较严格,期货市场运行良好的基金融资模式主要是私募性质的基金。私募的期货投资基金往往采用有限合伙的形式,目标群体是高收入的个人或机构投资者,投资者人数和最低出资额都受到严格限制。具体的募集资金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期货工作室

  一般由在证券或期货投资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士发起,大部分负责为客户提供详细的市场操作计划,也有少部分经客户授权后进行直接操盘。他们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期货经纪公司的佣金分成,有的也可以参与利润分成。就目前情况来看,这类期货工作室基本上处于地下状态,游走于非法集资的边缘,没有行政管理机关的批准和管理,因而是目前管理比较混乱的一部分。

  (2)投资公司

  这类公司根据行政机关批准的业务经营范围,主要是投资咨询服务,但其中很多投资公司提供多样化的期货委托理财产品,有一些实质上操纵着庞大的私募期货投资基金。在地下金融极其丰富的江浙一带,这种投资公司比较多,其客户大多是具有理财需求的高收入群体。投资公司的这笔资金往往没有较强的现货背景,而且喜好短线操作,是期货市场中的“热钱”。人才来源方面,投资公司往往集结了市场比较优秀的操盘手来为他们服务,这些操盘手往往有多年的期货投资经历,通过一些机构主办的实盘或模拟大赛脱颖而出。比如温州的一家投资公司从2008年9月开始通过日内模拟盘交易在市场中大规模发掘短线操盘手,每周开始一期比赛,参与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Total:3123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