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持续快速发展,铁矿石进口大幅增加,使得中国多年来一直稳居世界铁矿石第一进口大国地位。中国巨量的铁矿石进口,却并没有在贸易活动中为自己赢得相应的市场主导权,反而是一些跨国公司利用其在铁矿石国际贸易中的垄断地位,榨取了高额和不合理的垄断利润。 为了改变困境,中国政府部门锲而不舍地进行了一系列努力,特别是在推进钢铁企业联合重组和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战略性目标过程中,运用市场化工具优化产业资源配置和规避行业风险的思路愈发清晰。 铁矿石是钢铁生产的主要原料,其价格直接关系到钢铁行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全局。随着铁矿石贸易量的快速提高,关于价格谈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早在2006年2月16日,商务部外贸司负责人就表示,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企业理应在2006年铁矿石国际定价中发挥重要作用,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时,为了防止人为炒作,相关协会和商会要求按照国际铁矿石贸易的通行做法,供需双方应签订长期供矿合同。但是,商业领域更强调实力,弱肉强食的市场业态和对利润的强取豪夺,使得有悖于国际谈判规则和惯例的做法屡见不鲜。中国钢铁行业与国际机构的长协谈判举步维艰。 更令国内企业措手不及的是,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很快在2010年第二季度便宣告作古。为了攫取更大利益,大型矿山和跨国公司联合强行推动全球铁矿石定价机制由传统的年度定价(长协定价)转变为以现货市场为基准的季度定价、月度定价和即期定价。 数据显示,2012年进口铁矿石价格从四五月间的150美元/吨急速滑落至九月的88美元/吨,之后又于2013年年初迅速攀升到160美元/吨。今年5月,铁矿石现货价格一直处于振荡下跌趋势,当月下跌近20美元,跌幅逾15%,其中最后一周单周跌幅近10%。与此相对应的是,下游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却远小于铁矿石价格。 据中钢协人士介绍,去年钢材价格长时间处于低位,但只要钢材价格稍有上涨,进口铁矿石便立即跟涨,且涨幅远远高于钢材价格。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中旬短短20天时间,进口铁矿石价格由115美元/吨上涨到159美元/吨,涨幅高达38%。按每吨钢生产需1.6吨铁矿石计算,相当于吨钢成本上升422元,而同时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仅上涨106元/吨左右。从铁矿石供求关系看,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上中旬国内生铁产量均低于去年11月份的产量,钢产量没有增长,进口铁矿石也没有增加。因此,市场人士比较一致的判断是,此轮进口铁矿石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不是供求关系发生了大的变化,而是价格指数受到影响,并把目标直指对中国铁矿石价格影响最大的普氏指数。 普氏能源资讯于2008年6月推出基于中国市场62%品位的铁矿石价格指数,并成为全球铁矿石定价依据之一,目前该指数是国际三大矿商季度和现货贸易结算的定价基础。普氏指数由于其价格采集过程对外不公开,一般来源于电话询价,而且波动频率和幅度都比较大,买方对其公正性、透明性和合理性普遍存疑,市场也认为其存在较大的操纵风险。今年5月8日举行的2013年新加坡铁矿石论坛上,马钢股份总经理钱海帆在论坛上公开表示,必和必拓等铁矿石三大巨头要求参照的普氏指数仅来源于总量6%—9%的样本,以小样本决定大部分供货的价格,这本身就不合理,对中国广大长协矿用户来说极不公平。 为了改变被动局面,更好地维护我国钢铁产业利益,国内推出更科学、更合理、更真实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就成为必然。2011年8月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张长富宣布,由该协会编制、旨在真实反映铁矿石行情的“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8月开始试运行,10月正式运行,按周发布。 紧接着,又一项重要举措面市。2012年年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等机构在京建立了“中国铁矿石现货交易平台”,并于2012年5月8日正式开业。该平台云集了国内主要钢铁企业和贸易公司,以及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等供应商。但是因其交易模式属于产业内部一对一的交易,市场风险在内部循环,无法有效分散和转移,且受标准化程度低、市场流动性小和非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限制,价格发现功能十分有限,成交也不活跃,与降低交易成本、改变国内企业被动接受国际定价的初衷差距还较大。在今年4月13日举行的“2013中国钢铁规划论坛”上,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骆铁军表示,铁矿石交易平台运行近一年,700万吨的成交量根本无法引导价格。据统计,从2012年5月8日开市到2013年6月14日,交易平台共成交139笔,总成交量1438.13万吨,美元成交额15.87亿美元,人民币成交额21.96亿元,仅为目前港口库存的约八分之一,企业避险需求根本得不到满足。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