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0钱荒"过去快一个月了,但此次流动性危机对银行业乃至金融业的风控能力无疑是一次严峻挑战。中诚信资讯副总裁郇公弟向和讯网表示:目前债券市场还没有对冲工具,只能被动接受利率变化,机构对于国债期货有较大需求。比如前段时间的“钱荒”,利率波动大,但钱荒为短期利率的波动,此次推出的是五年期国债期货,主要对冲中长期利率风险,还无法对冲短期利率风险,因此郇公弟呼吁中金所尽快推出多个不同期限的国债期货品种。但海通期货国债分析师帅之凰认为,通过灵活调整国债期货套保头寸,便可达到对冲短期利率波动的效果。 国债期货可对冲钱荒风险 呼吁推出短期品种 帅之凰向和讯网表示,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在资金面紧张的时候,相关性明显,只要灵活调整套保头寸,便可达到对冲短期利率波动的效果。“国债期货推出正当时,正好可以对冲这类系统性风险。国债期货价格也能反应短期资金面,否则长期国债收益率几乎不变,那国债期货价格岂不是一成不变了?6月份刚好是国债期货仿真1306合约交割月,缺钱的机构如果手头有可交割的现券,可以通过开国债期货空单,再交割现券,从而回笼资金 。” 据介绍,6月份正好是国债期货交割月,但在非交割月,通过卖出空单交割现券来回笼资金这一种方式则不再适用,但可利用卖出空单套保在国债期货上获利来对冲风险。 帅之凰表示“市场上谁都不愿放钱,短期利率飚涨,长期利率虽然没短期涨幅大,但也在上涨,这导致国债现券价格下跌。如果此时卖空国债期货,在国债期货就可以获得盈利,从而对冲利率风险。此时做空国债期货,则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对冲现货组合的损失。钱紧时不光是缺钱,现货组合也在极速贬值,参与国债期货市场套保则相当于买了份保险(放心保)。” 但帅之凰坦言:“对于一些很短期的短融央票,5年期国债期货套保就没什么效果了。如果能推出更短期的国债期货则更好,因为短期的国债期货对短期的债券组合的利率期限接近,相关性好且稳定。用长期国债期货对冲短期,可以计算出相关系数,但是不稳定,短期更容易受到当天市场情绪,和买卖力量影响。”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参考沪深300股指期货的交易规模对国债期货进行测算。2013年1月-6月股指期货的期现比在8.3左右,由于国债期货保证金比例仅3%,显著低于股指期货的12%,理论上成交活跃度更高,期现比也应该更高。2012年我国国债现货交易额达到9.19万亿元,预计2013和2014年国债期货交易额分别达到22万亿元和92万亿元。 国债期货或引流股市或股指期货的部分资金 对于国债期货是否会分流股市资金,郇公弟向和讯网表示,国债期货核心投资者以机构为主,持有债券现货比较多,比如银行、保险,而这类机构对股市参与程度不高,不会挤占股市资金。当然不排除基金、券商参与会引流一部分资金从股市或股指期货流向国债期货,使股市小幅波动,但总体影响并不大。 截至2012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达26.0万亿元,记账式国债余额为7.07万亿元,其中剩余期限4-7年的国债存量为1.9万亿元,在剔除持有至到期账户中的国债,实际可交易的国债大约为2300亿元。目前国内各大银行约持有市场上70%~80%的国债现券。 银行持有现券过度集中是否会产生操纵现象?郇公弟认为,银行持有现券种类和数量很多。国债现货上也不曾发生过操纵事件。然而,当现货量并不是那么充足,有可能有逼仓隐患,但可能性不大。 对此,帅之凰则认为:“一方面,银行参与国债期货有额度限制;另一方面,财政部定期发行新的债券可以有效防范现券不够导致的逼仓现象。财政部九月预计推出七年期国债预发行,更多五年期、七年期国债也将发行,以配套国债期货推出,成为最便宜可交割券。” 目前财政部采取定期滚动发行制度,2013年计划发行35期,其中每个月发行1期7年期国债、每两个月发现1期5年国债,全年两个期限共发现约5400亿元。 相比1995年国债期货火爆场面,业内人士预期18年后重启的国债期货不会如此火爆,反而有可能遇冷。 目前担任上海中期期货夜盘部负责人的黄伟敏曾是国债327事件的亲历者,他当时是金鹏期货交易部经理。“327事件最大的问题是制度不完善,是先下单后交保证金,这也解释了多空杀红眼后为何尾盘有天量空单出现,这种透支或预支按照现在的规则根本不可能。当时投资品种匮乏也让国债期货变成了爆炒对象,如今股市、债市、基金、信托、黄金等投资渠道如此丰富,国债期货由于利率没有完全放开,波动性小,缺乏炒作题材,未必会受到市场投机资金的青睐,国债期货上市后难有活跃性。” 深圳一家知名私募也表达了对国债期货观望态度。以股指期货投资见长的福建滚雪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波对和讯网表示:暂不会参与国债期货,赚钱难度大,与股指期货不同,国债期货更难分析。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