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储棉不仅让国家承担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还使得大量进口棉花和进口棉纱涌入国内棉市,对我国棉花产业链造成了冲击。 2011年国储棉收购了313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47%。2012年国储棉收购了634万吨,占全国棉花产量的90%以上。除去国储棉已经抛售的部分,加上2011年以前的库存,当前国储棉库存超过了800万吨,占有国家资金在1600亿元左右(每吨按20000元推算),每年国家要支付的资金利息、仓储费,以及要承担的国储棉高收低抛的损失在300亿元左右。国储棉当前已经实实在在地让国家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 国储棉给市场带来的包袱还不仅仅是让国家财政遭受损失这一项。上述国储棉库存庞大的数据已经说明,受高价收储刺激,国产棉大部分进入了仓库,这令市场上可供流通的货源稀少,如果把国内棉花市场当做一个封闭的市场来推演,棉花下游企业只有一个选择,就是高价采购抛售的国储棉。假如纺织企业的产品可以实现顺价销售,那么国家进行棉花收储不会对棉花下游产业造成影响。但现在国内棉花市场并不是完全封闭的市场,国内外棉市的关联度很高,加上近几年国际棉价持续走跌,大量进口棉花和进口棉纱涌入国内棉市,造成国内部分中小纺织企业停产,并对我国棉花产业链造成了冲击。 业内人士认为,棉花临时收储这个原本要稳定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保护和提高农民种棉收益与积极性、防止纺织企业原料采购与生产成本剧烈波动的政策,已陷入了让棉农收益不多、让国家背上财政包袱、让纺织企业难以生存的境地。 据相关机构调查,今年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为6846万亩,十年来首次低于7000万亩的水平。高价收储没有保住农民的种棉积极性,原因在于农民并没有从国家收储中得到好处。目前,我国棉花种植大部分仍是一家一户种植的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很低,种植棉花比种植其他农作物费工费时,直接投入也比较大,随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和用工成本的大幅提升,农民种植棉花的实际收益是减少的。在我国内地棉花产区山东、河北、湖北,由于种植棉花比较收益差,很多农民已经放弃了棉花种植。 金石期货棉花高级分析师于丽娟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近两年国内实施的棉花收储政策在避免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滑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也支撑棉花价格稳定在相对高位,但政策性调控的局限性也较明显。例如,政策性收储的实惠没有完全落实到棉农身上,棉农种棉积极性仍旧不高。与此同时,国家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大规模收储,再按较高的价格抛储,致使国内棉价维持在高位,导致国内外棉市价差巨大,这削弱了国内棉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大规模收储使国家财政付出了高吸低抛的巨大政策性成本,储备库容面临巨大压力,虽然短期内挽救了相对脆弱的棉花生产,但也削弱了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的作用。 海关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进口棉纱152.79万吨,同比增长了68.93%。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棉纱96.47万吨,同比增长了45.88%。同期,我国棉花进口数量也很庞大。一方面国产棉大量积压,另一方面进口棉纱、进口棉花数量庞大。国储棉高价收购托高了国内棉价,并使得国内外棉市价差长期保持在4000—6000元/吨,这最终导致沿海地区服装企业青睐于进口棉纱,纺织企业大量使用进口棉花,而没有得到进口配额的中小型纺织企业等只能关门停产或倒闭。 “国内外棉市的价差(国内CCIndex 328和FCIndex M进口棉折算之间的价差)自2012年以来就居高不下,价差按照滑准税折算时最高曾达5000元/吨,若按照1%关税折算最高达5600元/吨,当前价差仍在3200—4000元/吨的高位区间徘徊。”于丽娟说,我国棉花价格的高企,使得国内纺织企业面临巨大的原料成本压力,纺织业负重前行的日子仍将继续。 从郑棉期货市场的表现来看,在国家收抛储棉花政策的调控下,郑棉期市成交清淡,日成交量仅维持2万手左右,盘面持仓量在12万手左右,远低于交易活跃时期300万—400万手的日成交量和50万—60万手的持仓量。对比历史数据可以发现,当前郑棉期市的量仓水平几乎接近于2008年前的规模,郑棉期市的交易活跃程度很低。 此外,在郑棉仓单方面,由于国家无限量地收储,大部分高等级棉花进入了国储库,市场上可供注册仓单的棉花数量极少。今年年初,郑棉注册仓单最大量为488张,此后仓单量持续萎缩,当前仅为214张。而在以往绝大部分年份,郑棉仓单注册最大量均高于今年。郑棉仓单注册量严重不足,导致郑棉期市一直存在价格随时会大幅波动的风险,郑棉临近交割月的合约保证金也被迫提升,又加剧了郑棉期市交易清淡的局面。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