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政府大力清理整顿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工具买卖完全被禁止,商品衍生产品受到严格监管。 10年后,中国政府愿意再次考虑金融衍生工具。中国两大证券交易所和三家商品衍生品交易所获准成立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但它仍然不是一个真正的交易所,因为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还没有提供任何真正的期货交易服务。 当时陷于停滞的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从2006年年初的925点一路飙升到年末的2041点,在接下来一年里甚至更不可思议地——该指数飙升至5338点。崩溃是一定会到来的,果然,2008年1月14日,市场达到5732点的顶峰。 到11月,它回到了1628点,这时已经失去了73%的市值,但是,相对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建立的两年前,或者可以说是还不错的增长,从925点上涨到1628点。 但是到现在,2009年4月下旬,市场已经上涨了58%。 就像沙所说的那样,鉴于全球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加控制和制止的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造成的,中国政府可能会担心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的潜在负面影响。中国政府也可能担心,股指期货可能使股市更加动荡。 孟说:“在金融危机中,在市场中增加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和杠杆性的新产品,可能并不合适。因此,我认为推迟股指期货的推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市场准备好了吗 早在2007年,沪深300指数期货就几乎已经准备就绪。有报道称,2007年10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尚福林说,中国的股指期货已经完成了系统和技术准备。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包括交易和结算、会员的权利和义务、风险控制和信息管理,以及套期保值管理等方面的交易所规则。这些规则都可以在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网站上查到。 更重要的是,2009年1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了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该中心负责在中国建立期货市场的监督制度和监督期货交易。 然而,沙认为中国监管机构怀疑,就投资策略、哲学、培训和技术而言,投资者和期货经纪公司是否真的已经准备好了进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一个关键问题是要控制潜在风险。”他说,关注的焦点之一是期货经纪公司对金融期货交易的风险管理系统是不够完善的。 许多市场人士极度不认同这些看法。一家期货经纪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说,90%到95%的需要做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而且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国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和市场参与者都已经准备就绪。“近三年来,我们已经为股指期货做了充分的准备。”他说。 该高管任职的期货经纪公司已经聘请新员工,并安装新的电子交易系统,有些期货经纪公司选择升级现有的系统,软件厂商一直在为新的期货合约开发适用的技术平台。 仿真交易 此外,从2006年11月开始,股指期货合约的仿真交易一直在进行,帮助市场参与者熟悉交易系统和期货合约。 一位消息人士称交易商在仿真交易中会比他们通常持有更多的合约。“在仿真交易中不存在压力。甚至当你损失金钱时,这也并不重要,因为钱不是真实的。这不是你的钱。”他说。 由于不存在资金结算和股指期货仿真交易和现货股票市场的套利机制,每日模拟的期货价格和实际股票指数的偏离可能会非常大,但是这些将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可以从仿真交易中学习一些东西。”他说。 有些人认为,金融期货需要更加严格的风险管理,因为交易量很可能会变得十分巨大。 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的价值是300元乘以沪深300指数期货价格,因此,如果沪深300指数期货价格为2500点,则一份合约价值为75万人民币(10.9万美元)。 相比之下,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货或者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白糖期货合约的价值约为4千美元,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合约价值大约是2万美元。 鉴于沪深300指数期货的巨大的合约价值和高额的保证金的要求,一些人认为,至少在初期,资金规模较小的投机者将不可能进行衍生产品交易,机构投资者将受到一定的限制。 欢迎外国人吗 自2003年以来,海外公司能够通过中国政府审批成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进而购买中国A股。但是,他们不得涉足中国蓬勃发展的商品期货市场。 但是沙说,中国政府可能会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交易股票指数期货,但是现在还没有公布相关的规章制度。 总部设在芝加哥的美国期货业协会亚洲分会(Futures IndustryAssociationAsia)的总监尼克·罗纳德斯(NickRonalds)表示,外资的参与对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是有利的,因为能够增加市场的流动性。 罗纳德斯说:“但是,中国政府非常谨慎,如果他们遵循自己一贯的做法,中国政府会在开始的时候保持期货市场处于封闭状况,到市场成熟的时候,将会向外国投资者开放,就像股票市场那样,这是非常稳妥的做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