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国债期货上市的首日秀,银行、保险、券商、公募基金、私募等各路机构在期待中难掩兴奋。 证券时报记者从多家机构获悉,经过前期积极参与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不少券商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套保套利策略,有望成为国债期货上市首日秀的交易主角;虽然银行、保险暂时不参与国债期货,但却高度关注该品种,其中,保险公司在该品种上有着强烈的套保需求。 首日秀两类机构唱主角 “目前看来,券商固定收益部门与一些之前就有做债券现券的私募,对参与国债期货兴趣浓厚。这些机构投资者将成为国债期货上市初期的主力。”国泰君安期货代理总裁寿亦农说。 据了解,国泰君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债券私募中的青骓投资、耀之投资有望通过国泰君安期货成为首批入市的机构投资者。而记者从其他公司也了解到,对接测试国债期货的机构以券商与私募居多。 目前,券商已是银行间市场最活跃的主体之一。以银行间国债现货市场为例,券商是最活跃的交易者,目前持债规模约25亿元左右,月均买卖总额达1400亿元,占比10%。 一位接近中金所的人士介绍,与银行相比,目前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意愿最为强烈;这些机构能够通过套利交易机制基本实现国债期货、现货价格的拟合,为市场提供有效的避险平台,逐步吸引更多机构投资者入市,可以有效活跃国债期货市场。 “我们参与国债期货的主要目的是套期保值,用来对冲利率风险。”青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张健说,“国债期货上市初期,可能会存在较大的期现套利、跨期套利机会,我们会利用先发优势,积极参与。未来,采用趋势套利等策略也是参与市场的选择之一。” 银行套保需求不高 目前,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国债期货市场。 据上述接近中金所人士透露,银监会和中金所将对商业银行进行细致的区分,综合考虑资产规模、债券规模、风险控制能力等因素,设定商业银行成为中金所结算会员的资格条件,达到相应条件的银行可以申请成为会员参与交易;其他银行则以客户形式参与交易。在国债期货上市初期,可能会有部分银行以客户模式或结算会员模式参与。 商业银行是国债期货最大现货持有者,今后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国债期货?会不会导致多空力量失衡、影响市场有效性?对此,华泰长城期货分析师胡继富表示,银行对于债券投资的套保需求,相对于其现货规模可能会小很多。 据他了解,商业银行大多由专门的资金运营部门来管理债券投资业务,而资金运营部门所遵循的是被动投资原则,只有少数银行由于自身资金来源的特性而采用主动投资理念。商业银行一般将国债投资放在“可供出售”及“持有到期”类,放在交易类的比例比较小,这三类账户的转化存在一定的困难。根据现行会计准则,持有到期债券按照历史成本计量,市场价值的变化不会影响银行利润和资本公积,这意味着银行对于债券投资的套保需求相对于其现货规模要小很多。 广发期货研究小组估计,商业银行持有的债券约有5%左右的资金放在交易类账户,这部分资产有空头套保需求。总体而言,银行的套期保值需求不会是单向的,不会出现空头力量或多头力量太大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 尽管如此,却并不影响商业银行对国债期货的高关注度。因为影响银行参与国债期货程度的因素,还包括利率市场化的进度以及银行内部的考核机制与激励措施等方面。 保险机构套保需求强烈 一位保险公司资管部门人士表示,目前7万亿保险资金有40%以上投资于债券,套保需求旺盛,因此险企入市的需求最为强烈。 不过,不少险企亦纷纷表示,国债现货的交割细节未来还需进一步调整。根据中金所发布的《关于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上市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持仓限额分别为1000手(合约上市首日起)、500手(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中旬起)、100手(交割月份前一个月下旬起)。 这意味着,交割月份前一个月100手的上限额度,仅能对应1亿元国债现货,这对保险机构投资者的交割需求而言可能过低。 另外,9月3日,中金所下发《关于发布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可交割国债及其转换因子的通知》,明确了5年期国债期货可交割国债范围。根据该通知,符合条件的TF1312合约、TF1403合约、TF1406合约可交割券种,分别为26只、22只和22只,其中准主力合约TF1312合约可交割26只国债的规模达8000亿元左右。 上述保险公司人士认为,近月合约的可交割债券虽然有26只,但在实际操作中的可获取性如何,还有待观察。华泰长城期货分析师胡继富则指出,以TF1312合约为例,其实际可交割券达26只,而美国等成熟市场普遍在10只左右,因此可交割券过多的话,可能会产生以谁为标的的问题。 ·链 接· 国债期货挂盘基准价 根据中金所昨日发布的《关于5年期国债期货合约挂盘基准价的通知》,国债期货挂盘基准价为: TF1312合约的挂盘基准价为94.168元;TF1403合约的挂盘基准价为94.188元;TF1406合约的挂盘基准价为94.218元。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