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动力煤价格在经历了一年多跌跌不休之后,终于迎来一系列久违的利好。 这些消息主要包括,动力煤期货上市并受到资金激烈追逐;神华、中煤两大巨头率先上调多个煤种动力煤的价格;以及政策层面褐煤进口从零关税恢复到之前3%的关税水平;同时北方冬季取暖用煤旺季来临,冬储煤需求增加;大秦线迎来每年一次的秋季检修,从10月初开始,为期15天,将缓解北方港口库存压力,或将对环渤海动力煤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 特别是9月26日开始挂牌交易的动力煤期货,两个交易日均受到资本市场热捧,似乎成为近期以来动力煤市场的最大利好。 动力煤期货上市两日遭爆炒 9月26日,作为国内最大的期货品种—动力煤期货正式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挂牌交易,以520元/吨的基准价开盘后,连续两个交易日受到市场资金的强烈追捧,而且第二个交易日较前一日活跃度明显上升。 动力煤期货上市首日,动力煤主力合约TC1401即大涨2.77%,而远月合约TC1405更是上涨了5.58%。首日动力煤全部合约成交量达到33.9万手,按合约一手200吨计算,相当于6780万吨动力煤。周五资金继续追逐,TC1401、TC1405一度触及涨停,成交量继续放大。TC1401上市两日涨幅达到5.19%。 对此,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市场观察员王海萍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非常乐观地认为,煤炭市场终于“要火了”,“只要神华、中煤、同煤联手保持动力煤价格不掉,动力煤期货会马上升值,市场形势就会一片大好”。 但从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来看,动力煤价格目前虽然跌幅收窄,但仍未止跌。秦皇岛煤炭网9月25日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报收531元/吨,较上期下跌2元/吨。 对此,秦皇岛海运煤炭交易市场副总经理李学刚分析认为,在目前电力和煤炭消费处于淡季的背景下,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增加采购,主要电力企业的煤炭库存已经明显增加,动力煤采购意向有所下降。 价格反弹缺乏有力支撑 然而,煤炭贸易专家黄腾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国内煤炭产能严重过剩的竞争态势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变化,以上所谓的利好缺乏长期的需求支撑,价格长期向下的趋势不会改变。 煤炭营销专家李朝林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面临冬季用煤需求旺季,短期看是利好,动力煤价格可能在近期有小幅回升,但长期来讲仍然缺乏有力的支撑。 从产能及库存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7月,全国煤炭产量为21.3亿吨,同比减少了7800万吨,下降幅度仅3.5%,截至2013年6月,全社会煤炭库存2.98亿吨,相当于全社会30天左右的需求量,而按照电力企业15天-18天的用煤库存要求,社会合理库存约为1.5亿-1.8亿吨。 另外,夏季电煤需求高峰过去,火电企业购煤意愿下降。山西汾渭能源咨询动力煤分析师曾浩认为,电厂的耗煤量自9月份以来明显下降,截至9月20日,全国重点电厂日均耗煤量345万吨,较8月份环比下降15.5%,基本上回落至6月份的水平,说明高温天气带来的需求提升已结束;经过9月份以来的库存补充,电厂的煤炭库存可用天数已回升至20天左右,处于较高位的水平,因此,小幅的上涨也许能被电厂所接受,而一旦出现持续的上涨,电厂还是可以通过消耗库存来降低采购量。 动力煤价格仍将长期走低 黄腾表示,我国的能源政策归纳为“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同时减少煤炭使用”,这是大方向,总体来讲,煤炭价格下降,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讲是有利的,对于国家长期能源结构调整也是有利的,符合整体宏观调控的方向。 而且,未来煤炭价格仍有下行空间,黄腾认为,目前煤炭行业总体产能过剩接近10亿吨,未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转型的压力非常大,煤炭价格长期走跌的趋势就不可能改变。黄腾大胆预计称,今年年内,5500大卡的动力煤价格有望下降到520元/吨,明年年内会下降到460元/吨,2015年甚至将跌至400元/吨。 至于提高褐煤进口关税至3%,黄腾认为更多是“象征意义”,是国家层面对煤炭行业呼吁限制进口低卡煤的一种回应,现实意义并不大。因为进口褐煤主要来自于印尼和菲律宾,印尼和菲律宾都属于东盟国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正式建立,中国从东盟国家进口普通商品实行零关税,煤炭也包括在内。因而,即使褐煤进口税率恢复为3%,事实上从印尼和菲律宾进口的褐煤关税仍然为零。 海关数据显示,1月至7月,我国累计进口褐煤3597万吨,同比增长16%。其中,3476万吨来自印尼,占96.63%。 李朝林也认为,目前国内煤价高于进口煤,主要是因为运费过高,对于火电企业采购煤炭来讲,从产地到电厂的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海运运费加在一起甚至占到煤炭采购成本的一半。 对于冬季煤炭销售旺季带来的利好,李朝林认为,现在煤炭消费淡旺季虽然有差别,但差别已经不是太大;以前煤炭供不应求时用煤企业排队抢煤,“萝卜快了不洗泥”,甚至可以坐地涨价;但现在供求形势变了,完全是供过于求,下游用户企业不再担心买不到煤,因此并不着急买煤。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