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企业都有点兴奋,不少交易商企业向《国际金融报》记者透露,商务部目前正着手规范国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商品现货市场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征求完意见,且审议并原则通过。此外,市场还在积极研讨相关配套措施,如探讨搭建全国统一的第三方交易平台,编制相关标准。业内资深专家、大宗商品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心田认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将进入新的时代。 800家交易所被整顿 从2007年的不足200家,到2012年超过900家,再经2013年清理整顿,目前活跃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回落至不足100家。 起起伏伏预示着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走过了第一个阶段。刘心田总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第一阶段的特点是快和猛。 2002年至2012年,借助大宗商品的“黄金十年”,国内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经历了一次快速发展期。以渤海商品交易所、寿光蔬菜交易所、广西糖网、天津贵金属交易所为代表的年交易量过万亿的知名交易市场就有十余家;以天津、宁波、无锡为代表的地域集群式交易市场和以有色、钢铁为代表的行业集群式交易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交易品种大到煤炭、铁矿石,小到兔毛、金银花,近千种品种几乎涵盖了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 但快速发展也让整个电子交易市场孳生了盲目和紊乱。《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近些年关于交易市场的投诉与日俱增,虚假宣传、欺诈交易、恶意炒作、卷款潜逃等层出不穷;“蒜你狠”、“姜你军”等价格失控事件背后都有交易市场的身影;更有肆无忌惮的电子盘与实体产业零挂钩,空手套白狼地推出“准期货”、“类期货”模式。 乱象横生,国家于2011年、2012年相继出台38号文、37号文,严令禁止各种投机形式的中远期交易,已经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治理。2012年下半年,多数电子交易市场偃旗息鼓,一些拟建、筹建的项目也被取消或暂停,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结束“野蛮生长”。 江苏大圆银泰贵金属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副总裁杨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坦言:“此前交易市场清理整顿风暴为现货电子交易市场带来了"及时雨"。” 三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更让杨莉期待的是新规的建立。商务部部长高虎城8月15日主持召开商务部第7次部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商品现货市场交易特别规定(试行)(草案)》。 刘心田认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商品现货市场交易特别规定(试行)》确立了商务部、人民银行和证监会对商品现货市场交易的联合监管机制,明确了监管职责,将在加强商品现货市场行业管理、规范商品现货市场交易对象和方式、创造良好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这意味着,电子交易市场定位明确,回归到以现货交易为主。“以前的电子交易市场重投机的氛围,与国内电子交易监管机构不明有很大关系,让这块市场成为了灰色地带。现在监管明确后,电子交易市场就能明确定位。”刘心田强调。 杨莉也指出:“虽然大圆银泰的现货交割走在市场前列,但是电子交易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交割占交易比例较少,在明确定位后,未来这种情况会逐步改善。” 有业内人士建议,规章的出台是个很好的契机,可以促进制定一系列配套措施,如搭建全国统一的第三方交易平台,建立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等。 刘心田认为,搭建统一第三方交易平台难度较大,不单是地域较为分散,还有权益、利润划分较难等问题,“但是电子交易市场回归现货交易后,必须对交收、支付、信用、仓储、物流体系进行升级,更贴近现货企业需求。” 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费建则建议,可以鼓励商品现货市场的兼并与整合,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创立现货交易新时代 在清理整顿前,电子交易市场的生存环境可以用恶劣来形容,部分运作不规范的市场,不时曝出挪用客户资金、操纵价格等恶性事件,让中远期电子交易模式广受市场诟病。 “今年,大圆银泰获得了中国大宗商品协会"中国大宗商品行业诚信公平奖",但在此前的市场背景下,要想做到诚信公平非常不容易。与很多交易市场不同,我们坚持不以任何形式参与交易,做到以第三方平台的身份落实监督管理的责任。虽然有时我们不是电子交易投资者的首选,但经过时间检验,投资者会最终选择我们这样资金保障好、价格透明的平台。”杨莉希望,“监管层能出台更多规定,如鼓励建立行业自律组织,抑制恶性价格竞争等。” 刘心田认为,《商品现货市场交易特别规定(试行)》征求意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已经成立了流通分会且就交易市场的监管已协同生意社等正在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在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方案》中提出要积极创新流通方式、鼓励流通企业建立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种种迹象表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已然告别了以中远期交易为主的“伪期货时代”,正在迎来以现货交易为主的新时代。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