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导层的基本构架与运行机制 因此,我们可以将信息传导层中的期货信息进一步细分为两类:一类为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纯粹公共物品性质的期货信息;一类为具有一定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的期货信息。针对两种不同的期货信息,我们可以分别采用以政府为主导和以市场为主导两种不同的传导模式。 一、以政府为主导的纯粹公共物品性质的期货信息传导模式 纯粹公共物品的期货信息,其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特性,决定了只能由政府主导来免费提供给农民和龙头加工企业、专业投资公司等风险隔离层。具体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借渠引水——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利用 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来,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皆得到了很好地推广。尤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初见成效。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国97%的地市和80%的县级农业部门都设有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机构,农村信息员发展到19万人,初步建立起从上到下的农业信息化队伍。但由于我国期货行业发展较晚,目前农村信息化网络系统承载的主要是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等信息,期货信息几乎没有涉及。如何借助农业信息化网络工程已建好的“渠”,直接将期货信息的“水”引到农民身边,将是我们发挥期货市场基础性功能服务三农的重要努力方向。 2.投资者教育——发挥期货协会的专业职能 近年来,协会作为期货行业自律组织,一直坚持以“将规则讲透、将风险讲够”为主要内容,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尤其是2008年12月21日,中国期货业协会正式对外发布了《期货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简称《指引》),标志着协会对引导期货公司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其中,《指引》重在强调期货公司应认真履行产品告知义务和风险提示义务,帮助投资者充分理解“买者自负”的原则、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引导社会公众了解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指引》还进一步规范了期货公司进行投资者教育的流程,要求期货公司将投资者教育内化为单位的合规运行机制,尤其是在开户环节要重视对新入市投资者的资信调查和评估,严格按照监管部门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风险揭示义务,使之成为公司规范化管理和合规经营的基础性工作。 同时,为了建立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协会还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指定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投资者教育的日常工作,加强对投资者教育工作的组织、监督和检查;二是专门设立期货投资者教育基金,用于编写教材、制作光盘等投资者教育的宣传材料;三是建立期货投资者远程教育学院,对新入市和准备进入期货市场的人提供免费的教育和培训课程;四是要求期货公司专门安排投资者教育的经费预算,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投资者教育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五是把投资者教育工作情况作为期货公司综合信用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之一,加强对公司投资者教育工作的检查和督促。 3.“千村万户”与“千厂万企”——凸显期货交易所的主渠道作用 自2005年开始,大连商品交易所便在东北粮食主产区开展了“千村万户市场服务工程”,为客户免费提供期货知识培训,并通过“公司+农户”、“期货+订单”模式的试点,引导农民和农业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有力促进了当地粮食产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2008年大商所又针对新的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结合期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专门成立了专门服务产业的产业拓展部,进一步加强了对现货企业的开发,启动了“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在“千厂万企市场服务工程”实施过程中,交易所建立了试点企业辅导制度,选取在现货市场有一定经营规模和实力的企业,通过经验丰富的会员培训辅导现货企业合理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同时给试点企业以优惠政策降低企业参与成本,并对试点企业进行动态跟踪,及时总结经验进行推广。 正是由于国家财力的有力支撑,才使得类似“千村万户”和“千厂万企”这样的期货市场基础性培育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实施,同时大商所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也佐证了期货交易所在发挥期货信息发布的主渠道作用方面大有可为。 二、以市场为主导的准公共物品性质的期货信息传导模式 以上政府为主导提供的纯粹公共物品性质的期货信息往往是未经加工的原始信息,而农民和龙头加工企业、专业投资公司等风险隔离层更需要经过专家或者期货分析师分析和加工之后形成的对经济决策直接相关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1.准公共物品性质期货信息的供应主体及基本传递机制 目前通过对原始期货信息进行汇集、分析、加工、整合来提供准公共物品性质期货信息的供应主体,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