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09月22日 星期日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商品期货商品期权 >> 现货市场£企业

逆势上扬:中国汽车业发展显示广阔前景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09-07-08 12:00:34 来源:新华社

巨头破产:为中国汽车业整合带来新机遇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重创全球汽车业的同时,也带来了大变革的契机。

美国被称为“车轮上的国家”,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汽车市场。在金融海啸冲击下,美国汽车产业在历经百年繁华后遭受重创,三大汽车巨头中的两家——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双双走向破产保护。
 
  通用汽车和克莱斯勒破产重组,迅即引发连锁反应。数十家工厂关闭、数万工人失业,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也陷入困境。

申请破产保护,对通用汽车来说是“阵痛”,是磨难,但也是新生,是契机。通过破产保护,通用可以启动资产和债务重组,甩掉包袱,轻装上阵,最终提升竞争力。经历“脱胎换骨”后,通用汽车完全有可能以更具有竞争力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汽车产业能否抓住危机中蕴藏的机遇,实现更长远的发展,成为当前面临的更大挑战。

中国汽车企业众多,行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此前,虽多次推进行业兼并重组,但收效甚微。伴随危机的到来而与日俱增的经营压力,令兼并重组提速成为可能。

今年5月,广汽重组长丰汽车,开启了汽车业振兴规划实施后跨区域重组的先例。分析人士认为,正如菲亚特收购克莱斯勒一样,广汽和长丰各自偏重轿车和SUV,互补性较强,双方的联姻将使新公司拥有更加丰富的产品线,提升竞争力。

危机也给以生产小型车为主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大显身手的机会。据中汽协统计,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助推下,今年1月至5月,自主品牌轿车共销售77.34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9.71%,比上年提升了近4个百分点。

不过,要想打造中国汽车企业的竞争力,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先找到新的增长点,抢占技术高地和市场。

一直以来,由于起步晚,技术积累不足,国内汽车企业缺少品牌优势和核心技术。2008年国内销售的500万辆国产轿车中,外国品牌占74%,自主品牌不到26%。中高级轿车领域基本是外国品牌的天下。传统汽车的核心技术基本掌握在国外跨国汽车公司手里。

“应该抓住这一机遇,通过产业转移、产品升级、开拓新兴市场等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振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掷地有声。

自主创新:提高汽车竞争力的突破口

在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中,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被视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自主创新、提高竞争力的突破口。这是瞄准当今世界发展潮流而作出的一项战略抉择。

国家将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还将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

国际著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传统汽车行业,中国落后世界领先水平几十年,但在新能源汽车上,大家处于相同起跑线,中国有成本和市场的优势,有潜力和可能在世界上形成领导地位。

也正是基于这一清醒的认识,国内不少车企早已下定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大力实施自主创新的决心。面对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变革,他们更不会放弃“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

比亚迪,一家早在1996年就着手电动车电池研究的本土车企,一直致力于电动车的整车及零部件的研发和试生产。去年12月,全球首个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FDM双模电动车正式上市。

“传统汽车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再去搞创新,空间很小。新能源汽车刚刚起步,创新的空间很大,代表着国际潮流和汽车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对记者说。

发展新能源汽车代表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不过,新能源汽车开发也存在研发费用大,成本较高的瓶颈。为了扶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美国、日本等国家政府采取减免购置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措施,鼓励消费者优先购买新能源汽车。

在我国,奇瑞、吉利、长安、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厂家研发的新能源汽车,虽然成本比国外低很多,但比传统能源汽车售价起码高出20%以上。价格偏高和政策不配套,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进入中国老百姓的家庭。

美国和日本的经验表明,政府的支持和补贴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走向市场的重要因素。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专家组副组长张进华认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处于科研向产业化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家出台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政策相继发挥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有望大幅提速,真正迎来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春天。

Total:2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