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回落风险以及终端需求淡季效应显现,沪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进入四季度以后,全球天然橡胶市场供需弱平衡状态难以扭转,终端需求增长乏力而供应端压力有增无减给胶价回落创造了理由。顺应天时之变,沪胶空头抓住有利战机,向多头发起进攻。虽依托国储收胶和中方购泰胶事件,多头展开顽强抗击,但多空双方还是稳步下移。短期战局胜败已定,然而中期发展趋势如何,将取决于沪胶市场所面临的四大忧患。 忧患一:全球天然橡胶产能过剩问题较难化解 .回顾历史,2007—2008年,全球经济过热导致新车产销量及轮胎消费激增,需求预期高估引发商品溢价水平快速攀升。在日益高企的天然橡胶价格诱惑下,不论是产胶国还是胶农均被激发出前所未有的种胶欲望,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单一的橡胶园所替代。然而经济盛世仅仅昙花一现,随即转入衰退与萧条,“蝗虫啃麦”留下的残局让“大跃进”的胶农苦不堪言。受制于7—8年的生长周期,天然橡胶投入产出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调节速度过慢导致2013年开始全球天然橡胶产能陷入过剩僵局。据相关机构调查统计,2013年全球天然橡胶产量会达到1180万吨,预估增速为4.18%;而消费量仅为1140万吨,预估增速达3.59%。供需增速持续存在失衡之势,推升结转库存和库存消费比分别攀升至228.2万吨和20.2%。 面对天然橡胶市场日趋严重的产能过剩难题,胶价偏低和销售受阻给之前高投入的胶农带来了生计困扰,银行贷款迫近和存货贬值点燃了胶农的愤怒之情,而社会矛盾激化也让执政者如坐针毡。 眼下全球最大产胶国——泰国政府正处在内忧之患中,该国频频爆发胶农游行抗议活动最具说服力。尽管英拉当局曾采取过收胶措施来化解天胶产能过剩难题,但耗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之后,其结果却收效甚微,依然无法平息国内民怨。对于泰国而言,天然橡胶在该国的确是产能过剩之物,仅凭本国需求力量根本无法消化。即使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承诺每年增加20万吨的天然橡胶进口量,也仅能起到去库存之效,无法完成去产能之功。 反倒是外部需求扩增之后,有助于新一轮产能的投放,更加不利于未来过剩产能的化解。加之越南、柬埔寨、缅甸等国相继加大天然橡胶种植力度,未来全球天然橡胶产能将进一步提升,泰国胶产能过剩将面临内忧外患的夹击,陷入更加被动的局面。政府唯有帮助身负债务的胶农脱困,逐步削减产能,再抽身发展其他经济作物,先一步启动经济模式转型,才能起到真正化解天然橡胶产能过剩问题。 忧患二:汽车和轮胎消费难以保持持续超预期增长 随着中国新一届执政领导人上台之后,转变国内当下粗放型发展路径和高污染、高耗能经济模式已是迫在眉睫之事。长年汽车尾气排放以及大规模新胶园开垦,已经造成经济圈城市雾霾气候频发与胶产区森林植被单一化现象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排放要求快速提高,不仅制约着汽车消费潜力,也摁住了盲目扩产的势头。在告别经济高速发展的二十年转入转型期后,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意识到,作为全球汽车销量和轮胎生产量排名第一的中国应该需要放缓脚步停下来歇歇,以便于调整节奏,日后能跑得更长久。 忧患三:国内橡胶脆弱的供需环境难以抵挡进口压力回升的考验 今年以来,人民币处于加速升值的趋势中,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由9月底的6.1480元进一步下跌至10月23日的6.0877元,跌破6.10元的重要关口。由于海外天然橡胶报价基本以美元为主,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持续处于下降趋势,变相令美金胶价格缩水。以进口天然橡胶的角度看,未来进口的美金胶成本会更低,物美价廉的优势无疑将促使更多贸易商在海外市场进行天然橡胶采购。进口压力的回升将导致未来青岛港上天然橡胶船货集中涌现,进一步加重保税区橡胶去库存难度,不利于沪胶走强。截至10月30日,青岛保税区橡胶总库存虽延续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放缓。旬降幅放缓至5800吨,25.38万吨的总量仅与去年同期持平。由此来看,在人民币提速的背景下,未来国内橡胶库存料将转跌为升。 忧患四:云南、海南农垦陆续停割沪胶供需颓势依然难以转变 每年11月中旬至12月初,云南和海南农垦将陆续步入停割期,国产胶产量面临骤减现象,市场供应压力也会随之减轻。不过,同期国内终端汽车消费市场会同步转入淡季,需求预期的回落将完全覆盖供应压力减轻带来的优势。中国虽是全球天然橡胶最大的消费市场,但并不是天然橡胶产量最大的国家,每年80%的依存度足以证明国产胶供应能力的薄弱。换言之,即使后期国内停止产胶,这部分供需缺口也完全可以依靠海外进口来弥补,而国内终端需求的减量却难以用这部分缺口来对冲。因此,国内需求回落造成的危害显然要大于停割带来的利多支撑。 面对四季度国内经济增速回落风险以及终端需求淡季效应显现,尽管国产胶停割优势会阻止胶价回落跌势,但依然无法改变未来天胶供需失衡的结局。在海外进口胶涌入压力凸显之后,未来沪胶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