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今天是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聚合智慧 | 升华财富
产业智库服务平台

七禾网首页 >> 基金研究

对冲基金困局:好收成难掩名不副实

最新高手视频! 七禾网 时间:2013-11-04 14:14:20 来源:一财网
当对冲基金在大洋彼岸呼风唤雨之时,“中国式”对冲基金却在破土之后遇到一系列麻烦。证券市场反向对冲成阻,T+1的交易制度放大对冲的不确定性,交易成本高昂,系统速度落后使得高频交易触礁。而私募发产品走通道的“规矩”也为“无牌照”对冲团队额外加上一道障碍。

然而重重阻碍下,“中国式”对冲基金在今年迎来不错的好收成。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10月中旬,近150只对冲基金今年以来平均业绩为10.87%,与同期股票类私募基金的平均业绩基本持平。10月18日,上海虹口区成立对冲基金园区,首次由政府层面对“中国式”对冲基金予以认可,并且给予扶持。此外,股指期权、个股期权等更多对冲工具年内有望推出。种种乐观信号,或许意味着我国对冲交易的黄金时代即将开启。

“中国式”对冲

“我国所谓对冲基金很多是挂羊头卖狗肉。”上海一名私募基金经理陈某给《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讲述了一则趣闻,他上个月去参加一个对冲基金会议,不仅主办方是做证券私募的,下面坐着的也是一样,所以整个会议讲来讲去,还是股票,跟对冲没什么关系。“对冲基金成了国际流行色,一些根本没有对冲的证券私募也改叫对冲基金了。”

更有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的资本市场还不存在对冲基金。“对冲基金是在全球市场上大量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以及相关联的股票和债券等现代金融工具买多卖空,才能达到对冲风险、套期保值的目的,而在我国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条件下,无法为对冲提供施展空间。”

而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式”对冲基金,这一独特的基金品种,开始逐渐成长。自2011年3月,国内首只对冲基金——君享量化发行以来,国内目前已发行的对冲基金近150只,10.87%的平均业绩也与同期股票类私募基金的平均业绩基本持平。

在长安基金总经理黄陈看来,对冲基金热近期在国内兴起,也跟二级市场走势密不可分。“市场如果大势很好,股票在涨,对冲的人就少,当大面上机会不多的时候,对冲基金就会比较活跃,用这样的策略来捕捉投资空间。”

工具缺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冲基金大佬在国际舞台呼风唤雨,狙击英镑,做空日元,在财富累积的同时,也让对冲基金名声大噪。而对冲基金蕴藏的强大力量,却让国内市场对它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和畏惧。及至2010年4月,股指期货的出台才让对冲有了第一个做空工具,并且是目前国内对冲基金最为倚重的做空工具。

“理论上来说融资融券也可以用于对冲,但是实际操作上应该没有机构用它做空。”首善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裁陈连君表示,“首先是券源太少,其次是成本太高。”
国金证券资管部门负责人石兵也表示,券源标的难寻是制约融资融券无法成为做空工具的主要原因。证券公司存量小,即使通过证金公司的平台,标的券源也要自己寻找,结果难料。“内地借一个标的可能一年的成本是9%,而在香港这种成熟市场可能只有2%~3%,如果做空的收益只有8%~9%,那就相当于没有收益了。”

而在石兵看来,选择股指期货作为做空工具也较为稳妥。“国内A股市场投机氛围还比较浓厚,即使你看空一只股票,如果有大量的资金涌入,它也可能大幅上涨,可以把你的仓位拉爆。而选择股指期货,做空的是大盘,大盘无端大幅飙升的概率不会很大。”

“股指期货可以T+0,也比较适合高频交易。”石兵补充道。

这也反映出对冲基金发展的另一个障碍:股票市场T+1的交易制度放大了对冲的不确定性,华尔街归来的很多基金管理人,模型策略就此搁浅。“对冲交易一天好几个来回,在国内当前的交易环境下还无法实现。”陈连君称。

而除了制度障碍,本土对冲基金的软件系统也亟须升级。上述私募经理陈某称,在国内对冲基金高频交易速度还以毫秒计算时,美国已经以微妙计。“差距太大了,如果是在全球市场上进行对冲,肯定要吃亏。”

通道之限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私募发产品,还是不得不借助通道。对于对冲基金来说,可供选择的包括有限合伙形式、信托通道、券商资管通道和基金专户通道。

一名对冲基金人士称,与信托相比,还是更倾向于走有限合伙的形式。“信托的限制太多,仓位方面管得很死,还不能期指做多。”

然而走有限合伙的形式,即把高净值客户作为投资合伙人,一旦变更客户,或者客户有赎回需求,工商登记手续变更也麻烦不少。此外,登记注册为工商企业,又为基金背上一项新的负担——缴税。

而与基金专户相比,信托费率也显得过高。“走信托通道,收1%的都有。费率太高,信托这两年来迅速膨胀,出借通道功不可没。”

上海中原英石基金总经理林伟萌认为,通道收取费用也是无可厚非的。“不能说通道就是剥一层皮,通道提供方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的,包括估值、清算、销售,我们的系统、风控,国内一些做对冲基金的团队,只有三四个人,这些服务本来就需要有人来为他服务,或者外包,我们是通过大规模、专业化,才把这部分费用摊薄的。”
责任编辑:翁建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联系我们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沈良宏观

七禾调研

价值投资君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七禾网APP苹果

七禾网投顾平台

傅海棠自媒体

沈良自媒体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

认证联盟

技术支持 本网法律顾问 曲峰律师 余枫梧律师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郑重声明 业务公告

中期协“期媒投教联盟”成员 、 中期协“金融科技委员会”委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