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告诉我们,期权产品势必会成为超越期货的第一大衍生品品种,为交易所、期货公司和投资者带来交易的全方位变革 随着金融改革的逐步深入,具体到笔者所在的金融子行业——期货,也是好戏连台:先是停滞18年的国债期货开启,接着铁矿石、沥青等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新品上市,但这些都属于锦上添花,真正令市场亢奋的是全新产品的推出——期权。综合分析来看,笔者更看好中金所的股指期权。 按全球经验来看,期权成交量占比股指期权是第一位,股票期权是第二位,此两类就占据期权产品三分之二强的份额,商品期权不到市场交易量的2%,难成大气候。 表面看个股期权较股指期权差距并不是很大,但仔细分析可得出,个股期权主要活跃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场,亚太地区或新兴市场由于个股定价的不规范和管理的不严格,并不被广大投资者接受,相反,股指期权亚洲市场的交易量远大于欧洲。另外,从股指期货近三年的发展也不难看出金融期货的受欢迎程度,虽然之前股指期货只有沪深300(2307.945, -32.61, -1.39%)一个标的物,但其交易量与交易额已经占据了期货市场的半壁江山。 所以,股指期权的推出势必较其它期权品种吸引更多投资者的眼球,注定成为市场的宠儿。 目前上市的沪深300指数期货已经平稳运行3年多,所以推出相应的指数期权情理之中,而在推出更多指数期货前,推出其他指数期权的可能性不大,这样,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沪深300指数期权将独霸金融期权市场。 虽然品种单一,但从韩国的经验看,并不妨碍期权市场的发展。1996年韩国推出股指期货,1997年推出了股指期权。初期仅有少量海外投资者参与,2000年至2004年,KOSPI200指数期权交易量迅猛增长,到2003年,韩国KOSPI200指数期权年交易量达到28.37亿张,约占韩国衍生品交易量的99%,占全球衍生品交易量的34.87%。2004年后,KOSPI200指数期权产品走向成熟,在全球比重也有所下降。 以此类推,沪深300指数期权可能在期初交易不甚活跃,一方面投资者对期权产品了解有限,另一方面对比股指期货的高门槛,期权产品料只高不低,而韩国KOSPI200指数期权之所以后来大发展,主要得益于其合约标的价格低,交易手续费低,引来无数个人及中小投资者参与,高峰期换手率300%,是流动性极其好的投机产品。而国内股民超1.6亿,是韩国国民数的三倍,所以不缺参与者,只要参与门槛低,佣金少,应该很快受到投资者青睐。 从投资者构成来看,笔者认为,类比中国台湾市场,无论是从投资者交易行为还是从市场成熟度角度更有借鉴意义:台湾期货交易所的期权参与者中,自然人占40.91%,外国投资者占7.25%,期货自营商占51.29%。 说到期货自营商,这里面就涉及做市商制度,目前的仿真合约是挂牌一系列合约,要保证流动性,必须要有做市商。期货公司不能自营,但可以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子公司来成为做市商,而券商的资管部门也可以成为做市商。尽管市场对期权呼声很高,但做市商制度问题、技术准备问题和投资者教育问题都还很不成熟,短期推出的可能性不大。 期权产品除了填补国内衍生品市场的某些空白,还具有其他重要意义。 首先,既然各大交易所争先恐后的想喝期权“头啖汤”,势必对交易所意义重大,交易所的人员、技术、场地投入基本属于沉默成本,也就是说交易量越大其盈利越丰厚,而从国际经验看,期权的交易量远超期货的交易量,所以期权的发展对交易所的盈利能力是很大提升。 其次,对券商、期货公司而言,一方面与交易所类似,可以带来新增交易量从而提升盈利能力,另一方面,做市商制度可以让券商和期货公司摆脱经济业务的单一模式,增加利润点。 再次,对投资者而言,需要分两类来考虑,对于机构投资者,无疑是多了一个先进的金融工具,虽然有一些机构投资者利用期货复制期权避险,但毕竟不如期权标的来的方便,而且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其人才和技术优势,挖掘合约间的漏洞,进而进行套利等盈利操作;对于散户投资者,期权产品的杠杆往往大于期货品种,而且单个合约标的价值小于期货品种,使得散户投资者受众更广,收益更高。 总之,期权产品的推出时间可能不及市场预期中的快,初期的发展规模也可能不及市场预期,但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其势必会成为超越期货的第一大衍生品品种,为交易所、期货公司和投资者带来交易的全方位变革。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