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很多投资者一直误认为股指期货是导致市场暴跌的元凶,每当市场出现大跌之时,股指期货当仁不让地成为众人讨伐的目标,对此,笔者认为这有失公允。在当前股指期货价格高于沪深300现货价格的正基差行情下,笔者要为股指期货正名。 升水概率明显多于贴水 在考虑股指期货对市场的影响中,投资者总是喜欢通过升贴水来对市场方向进行判断。其实所谓的升贴水只是基差正负称谓罢了。而所谓基差,则是指股指期货价格与沪深300现货指数价格的差值,当股指期货价格高于现货指数价格时,股指期货处于升水,基差为正;而当股指期货价格低于现货指数价格时,股指期货处于贴水,基差为负。虽然基差(升贴水)主要受市场利率、企业分红、套利力量以及市场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期货发现价格的特性,所以一般都认为基差的扩大,代表着市场对后市看好,而当基差缩小则代表地后市看弱。 根据中金所数据统计,自股指期货2010年上市以来,大约有70%的交易日里,基差为正。如果剔除表现异常的2013年,那么基差为正的交易日超过80%,也就是说大多数交易日里期货价格高于沪深300指数的价格。但2013年是个例外,由于今年5、6月份央行一改过去资金紧张即投、宽松即收的规律,有意收紧资金,打击银行非标资产,提高银行抗风险意识,造成货币市场资金紧张,债市出现“钱荒”,6月20日银行间债券市场隔夜拆借利率达到了惊人的20%以上。受此影响,股市出现连续大跌,沪深300指数6月24日单日跌幅达到6.31%,6月累计跌幅达到16%、累计最大跌幅超过22%。在此情况下,股指期货大幅承压,贴水进一步放大,再叠加分红因素,贴水情况(负基差)终于在7月初达到巅峰,当时的股指期货相对于沪深300指数出现超过60点的深度贴水。而正是因为出现如此巨幅的暴跌与贴水,当时市场关于“股指期货是大盘暴跌的元凶”,或者“股指期货引发大盘暴跌”的观点才十分流行。 三因素决定期指不是市场暴跌元凶 时过境迁,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尘埃落定以及《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出台,广大投资者切身感受到了中央对于推进深化改革的急切心情,股市也在这一系列利好因素的刺激下,以金融等权重板块为主导开始发力上行。 金融板块作为沪深300指数最大的权重板块,占比超过40%,它的上涨直接拉动沪深300指数上行,继而也激发了投资者做多股指期货的热情。本周,期现价差从周一的2点,逐步扩大至周五的15点,升幅明显。这其中股指期货充分利用“期货发现价格”这一特性每每在沪深300指数上涨时,抢先一步发动行情,真正担当了引领大盘上涨的角色,也洗刷了自己的“不白之冤”。 事实上,根据中金所数据,股指期货不但不是“大盘暴跌的元凶”,反而是大盘的“稳定器”与“定海神针”。 首先,在股指期货上市之前,国内股市波动剧烈,其中较大的“过山车”行情不下十余次。其中2006年年化波动率为22.20%,2007年达到35%、2008年更是达到48%。而到股指期货上市的2010年,则回落到25.04%,之后的2011至2013年的三年间基本维持在20%~23%的水平。 其次,股市短期大幅波动天数明显减少。股指期货上市后沪深300指数上涨超过2%的天数从过去4年平均值的156天降到63天,下跌超过2%的天数从147天降到58天。 最后,随着股指期货的上市,股票市场单边市特征改善明显,涨跌转换频率加快而幅度变小。沪深300指数在股指期货2010年上市前,最长出现连续10个月上涨和4个月下跌,最高连续月涨幅甚至超过200%,跌幅也超过40%。而随着股指期货上市,股市单边市持续时间变短。从2010年至今,沪深300指数最长仅出现连续4个月上涨和3个月下跌,且连续涨跌幅度不大,最高连续月涨幅和连续月跌幅分别为32%和16%,和之前相比差别明显,这其中既有投资者更加理性的事实,股指期货本身也居功至伟。 后市有望继续走强 本周,外围市场相对平静,国内沪深300指数与股指期货一举扭转了上周后半段的低迷表现,重续三中全会后的积极态势,突破2420点附近的半年线与年线压制。虽然本周指数上攻前期高点2480点未果,但是期现基差稳步扩大,多头持仓增加,整体呈现有利于多头的局面。展望后市,随着一系列改革政策细则、草案、方案相继出台,将陆续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有利于大盘走强。而大盘在经历多年熊市后也确实有均值回归的需要。因此从大势来说,沪深300指数与股指期货未来中长期走强希望很大,值得投资者期待。
责任编辑:李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