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商品市场可以说是跌得一塌糊涂,不少品种原有的中级反弹走势已荡然无存。截至7月8日,农产品中CBOT黄豆指数已暴跌21.6%,金属中伦敦铜回落13%,能源中纽约原油指数重挫16.4%,贵金属中伦敦金未体现出其先前的避险功能,下跌了8.5%。与之对应,国内商品市场也受到了一定冲击,但只有豆类、油脂类、贵金属冲击较大,其它品种只是略微受到影响,甚至不跌反涨,表现出非常强的抗跌性。其中,沪胶指数与6月8日的最高点相比仅下跌3.76%,远落后于东京胶13.5%的跌幅,目前仍呈趋窄的箱体运动。形态大小决定随后趋势级别的大小,沪胶箱体运动已经两个多月,如此长时间的箱体蓄势,一旦突破,必定迎来大级别的趋势行情,要么大幅补跌,要么大幅上涨。 商品此轮反弹未到位 期货市场是实体经济表现的最敏感的晴雨表,不仅基于现货供求状况,更是基于对未来供求的预期。虽然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已很高,相互影响也很深,各国商品期货市场主要反映的还是本国经济、商品供需状况及预期,国际市场的影响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当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好于另一国时,商品需求自然更旺盛,需求增幅也更大,对未来需求增长的预期也更乐观,由此就造成了该国商品期货价格的表现强于另一国。 经过去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但各国经济好转的程度差异很大,尤其是新兴发展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非常明显。中国一季度GDP增速为6.1%,有机构预期二季度为7.8%,更有甚者预计三、四季度GDP分别增长8.4%和10%,可见中国经济的回升态势相当明显,而且呈加速之势。反观美国,不但经济回升乏力,而且深受高失业率的困扰,6月份美国非农业就业人口大减46.7万人,失业率升至9.5%,创下25年来新高。同月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也从5月份的54.8锐降至49.3,说明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比预期更脆弱。 受此影响,投资者在商品市场也做出了不同的交易决策。6月份以来,国际商品市场资金流出明显,传统基金净多头寸从6月11日的81万手减至目前的61万手,减幅达25%。国内商品市场总持仓量自6月上旬的500万手增加至上周五的530万手,增幅达23%,说明我国商品市场的多头对后市显然没有那么悲观。 客观上看,既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危机前制造了一轮商品超级大牛市,那为什么就不能在经济触底后制造一轮商品市场的超级大反弹呢?本次金融危机对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直接冲击较小,其经济恢复自然要快一些,依然是全球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和希望所在。尽管发达国家经济目前仍未摆脱衰退,新兴发展中国家难以将全球经济恢复到危机发生前的水平,但其带动作用足以制造出一轮超级大反弹。 目前,代表全球大宗商品物价水平的CRB指数,本轮中级反弹也仅反弹到去年跌势的0.382位附近,根本算不上是超级大反弹,最多只是一次中级反弹,并没有充分反映新兴发展中国家需求的强大和可持续性。如果考虑到这一点,CRB指数最终回归到0.5或0.618位才更合理,即470或500点一线。 通胀只是时间问题 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复苏的现状还有很深疑虑,因此抗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会削弱,还有可能继续加强。刚在意大利结束的G8峰会上传来消息,八国集团领导人表示,各国可能需要进一步推出经济刺激政策。他们强调,会采取包括宏观经济刺激方案在内的“必要步骤”,使全球经济恢复强劲、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虽然我国经济回升强劲,但也没到放弃宽松货币政策的时候,因为全球经济复苏还比较脆弱。从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现状看,既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年内不可能削弱。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增贷款逼近7万亿元,早已超过全年5万亿元的目标。目前,国内流动性的宽松程度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高点。从过去的经验看,每一次充裕的流动性之后,均伴随着高CPI和高资产价格,其中CPI涨幅一般都会超过5%。美国经济虽已隐约触底,但回升乏力,经济数据时好时坏,尤其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创下25年来新高。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仅要解决经济复苏问题,也要解决就业问题。在双重压力下,除维持原有的超低利率和向实体经济领域大量注资外,美联储没有更好的选择。美国政府虽已没有钱向实体经济大量注入流动性,但美元依旧是无法替代的全球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美国一方面可以继续向全球各国大量借债,另一方面可以大量印钞收购美国长期国债,而这两种方式都会导致美元贬值。美元的贬值,必将使以美元标价的资产和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只要全球经济未见真正的复苏,既有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不会削弱。从这个角度看,传统基金离开商品市场导致通胀预期减弱只是暂时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