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回54.5万吨美国输华转基因玉米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对此,上海汇易咨询有限公司(JCI)曾发布报告称,有10批船货退运,相当于约60万吨玉米,多于中国检疫当局此前证实的数字。由于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消费国,中国对玉米的退运量增加,将进一步压低全球玉米价格,玉米价格目前徘徊在本月录得的3年低点。 与此同时,湖南也出现美国黄金玉米种子导致200多亩颗粒无收的事件。紧接着12月20日,大连商品交易所发布通知,提高玉米标准品和替代品的容重指标以及替代品的容重、生霉粒贴水额度。 可以看出,上述事件的发生,不仅凸显了种业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且玉米也当仁不让地成为种子期货品种中的焦点。 首次拒收美国玉米 自2010年由出口国转为净进口国以来,中国目前是全球第三大玉米进口国,几乎所有的玉米进口都来自美国。当时国家发改委回应称,中国允许进口11种转基因玉米(具体品种未公布),且只允许用于饲料加工,并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的有关规定,每年发放玉米进口关税配额720万吨。 在近年来数量越来越大的进口玉米中,就容易检验出不符合我国限定的转基因品种了。 南华期货分析师何琳认为,在进口玉米中检出非批准的转基因成分的这类事件,以前也曾有过,但基本上没有累计达到今年如此多的批次和数量。所以,这50多万吨的退货事件确实给双方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另外,在过去的5年间,国家进口玉米的数量在逐步提高,但始终未能超出720万吨的配额,最多的一年是2011/2012年,全年进口量为521万吨,仅使用了七成的配额。近3年我国玉米产量均值维持在2亿吨左右,720万吨的进口玉米配额仅是我国产量的3.6%。 卓创资讯分析师徐晓苗认为,2014年我国玉米进口仍将按720万吨的配额执行,所以进口玉米采购量的多少难以对国内玉米市场形成明显的影响。前几年进口玉米逐步增多,主要因为美国玉米采购成本低于国产玉米,且价格差距明显,美国玉米依据价格优势在中国的销路逐渐增加。 12月中旬美国2号黄金玉米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895.3元/吨(比去年同期跌746元/吨),而蛇口港的玉米价格为2460元/吨,理论上的进口玉米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再有,进口玉米到港后被沿海的饲料加工企业入厂消化,这比较以往的南方饲料企业是经由北方购粮再进行加工而言,又可节约一部分运输成本。 何琳认为,“拒收”是目前针对不符合国内批准的系列转基因品种的,而“规范进出口要求”则是中长期的持续性的政策要求,这些措施与进口玉米的放大步伐并不矛盾。不过中国拒收美国玉米,除了对美国玉米期货产生偏空影响之外,还可能打击亚洲玉米现货价格。 期货价格继续承压 从退运规模来看,54.5万吨的退运数量已经超过今年1—10月份我国玉米进口量的30%。从农业部官员的表态来看,退运的MIR162玉米的安全评估工作一直没有完成,在安全证书发放之前,政府不会允许进口MIR162玉米。 进口美国玉米退运事件对行业影响越来越大,业内人士认为,多达9船的美国玉米退运,对使用进口玉米作为节前备货的饲料企业影响较大。 退运事件可能会改变以往的采购方式,倒逼现货企业转向国内市场采购,而库存普遍不高的饲料企业,势必要增加节前备货的强度。另外,也有业内人士把此次退运事件与湖南的黄金玉米案结合起来看待,认为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或将受到威胁。 在12月10日至13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被列为明年六大主要任务之首。会议提出,“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在这一最新“粮食安全战略”的指导下,“一号文件”将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做出调整,其中正在讨论的三项主要数据是,口粮自给率基本达到100%,谷物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中国粮食总体自给率要长期保持在80%以上。 格林大华期货分析师郭坤龙认为,国家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玉米生产,目前玉米政策保护措施主要是临储政策,在国家采用新的政策保护措施之前,国家政策对玉米期价将形成长期的底部价格支撑。 国家今年给出的大豆临储价格是2.3元/斤,相较去年没有变动;而稻米、小麦、玉米的最低价格或是收储价格均较上年度都有所提高。如此来看,大豆这个品种在我国粮食品种中的位置相对偏低,国家把调控的重点还是放在了稻米、小麦、玉米这三个品种上。由于目前国内进口的玉米数量仅占国内产量的2%左右,对国内玉米价格的冲击相对有限,但不排除放大进口到一定数量级别后,将对内外玉米价格形成较大影响的可能性。 何琳认为,如果降低国外玉米需求,尤其是对美国的玉米而言,会对庞大的美国玉米供应形成“中国需求降低”的阶段性影响,但这不会成为促使美盘玉米继续下跌或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因为,美国玉米价格还是主要反映其自身基本面的供需状况。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