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大家一直担心的事情,最终发生了。可是为什么会发生呢,钢铁行业许多事情都值得深思。”7月13日,国内一家2000万吨级产能的大型钢铁集团一位中层告诉CBN记者。 一周前,力拓四名中国区员工通过拉拢收买中国钢铁生产单位内部人员,刺探窃取了中国国家机密,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门抓了;首钢国际贸易工程公司总经理助理谭以新,也被相关部门“带”走;还有一些钢厂代表目前正在被有关部门调查。 出现“家丑”,除了将原因归咎于这些泄露国家机密的人员缺乏职业道德和爱国精神外,“还应该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如体制因素,以及由此导致的恶性竞争问题。”上述钢铁企业人员说。 钢铁管理机构的演变 据这位浸淫钢铁行业几十年的“钢铁人”介绍,2008年9月18日,第二届钢铁行业兼并重组研讨会期间,他与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代表私下讨论,冶金部撤销对于形成中国钢铁行业今天的形势至关重要。 “从国际上几个发达国家来看,都将能源资源行业作为国家主要的行业在抓,受到高度重视。”他说,上个世纪末,国家将冶金部撤销,后组建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然而协会并没有权利制订行业统一的发展规划。 “当时可能觉得钢铁行业是夕阳行业了,重视程度不够。”上述人士说,这导致的一个结果是,钢铁行业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机构,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在这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2000年,国家统计局曾向国务院提交一份研究报告,提出按照“进退有序”原则,国有经济在196个工业行业中所处的地位从战略布局上要进行调整,并建议从其中的146个竞争行业中撤出。其中,钢铁就是“国退民进”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在此之前,中国钢铁行业中,民营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甚少。 随着钢铁行业的发展,钢铁在国际经济中的贡献比例日渐壮大。今年十大行业振兴规划,就将钢铁列为振兴行业之首。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5亿吨左右,占全球产量的37%,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4.53亿吨。钢铁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4%,实现利润占工业企业的9%,规模以上钢铁企业从业人员358万人。 与此同时,一波“国进民退”潮开始在钢铁行业上演。而在2006年,钢铁行业“国进民退”已经定调。当年1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国资委《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将钢铁列为国有资本要保持“较强控制力”的九大行业之一。 恶性竞争酿混乱 “也是因为‘国退民进’,点燃了民营钢铁发展的火花。”上述大型钢铁企业人士告诉CBN记者。 2002年以后,民营钢铁经历了一番“大跃进”式的发展。“2002年以来的5年当中,国内钢铁的增量2/3来源于民营钢铁企业。”全国工商联冶金业商会副秘书长耿炳玺在接受CBN记者采访时介绍,2002年中国国内粗钢产量只有1.8亿吨,其中民营钢铁企业产钢3000万吨,国有企业产钢1.5亿吨;2007年,国内粗钢产量一举跃升到4.9亿吨,其中民营钢铁企业产钢2亿多吨,国有钢铁产钢2.8亿多吨。 “以前包括现在,我一直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但是一切发展应建立在科学的、具有战略规划基础之上,不能盲目地发展。”上述钢铁企业人士评价说,“如唐山一带,大量的民营钢厂重复建设非常严重,这些小钢厂严重扰乱了钢铁行业的发展秩序。” 民营钢铁企业的壮大,导致钢铁行业分散度进一步加大,直接导致一年一度的谈判犹如一盘散沙。 自从2003年宝钢作为中国谈判代表,参与一年一度的国际铁矿石谈判之后,中国钢铁企业从未获得过优惠,2004年、2005年、2006年和2007年,铁矿石长协价分别上涨了18.6%、71.5%、19%和9.5%,2008年更是暴涨了约65%~80%。 “国有钢厂和民营钢厂甚至出现了恶性竞争的程度,这种竞争直接导致一些钢厂不择手段。”上述钢铁企业人士说,比如这几年长协矿价格比现货矿低的时候,一些具有进口资质的大型钢铁企业,将大量的长协矿转卖到现货市场,销售给那些不具备进口资质的中小钢厂,“这显然让中小钢厂觉得被欺负了。” “这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有些钢厂私下里跟矿山公司接触,因为他们除了满足自身消化外,进口矿还可以赚一些钱。”山东一家钢厂内部人士说。 谈判机制则是另一大饱受诟病的问题,过往几年,宝钢一直是中国钢铁企业的谈判代表。但是对于宝钢代替谈判,国内即存在众多质疑“宝钢能接受得了的价格,我们不一定能接受。”沙钢集团董事长沈文荣此前接受CBN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一家钢铁咨询机构的分析师告诉CBN记者:“在对外谈判方面,国内并没有进行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谈判代表,但是缺乏有效的监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