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期货董事总经理程丹倩: 期货资管业务迎来发展的春天 2012年6月,《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颁布实施,期货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开闸。目前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相较于银行、信托、公募基金、券商,期货的资产管理市场份额远低于上述机构,但其也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展望2014年,期货资产管理业务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打造资管业务核心竞争力 回顾2013年大资管时代的元年, 也给期货公司未来资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而为了实现期货公司在未来大资管时代下投资管理和产品设计上的优势,就必须结合市场上各个金融工具的综合使用及与各行业加强合作,并依赖于符合盈利模式的产品创设及严格的风险控制。 纵观当前的资管行业,由于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内的绝对话语权以及其盈利模式的单一化,很多的资产管理产品呈现出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在发展初期成为银行通道业务的色彩浓厚,而作为资产管理本身的特性并不突出。参照国外的经验,期货资管产品和其它资产进行组合后具有明显的收益曲线平滑,更适应不同市场环境的特点,在未来会极大地丰富投资者的产品选择和适应其不同的风险偏好。同时,期货类的资管产品也将缓解当前资管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有效分解部分系统性的风险。 从投资方式来看,资管业务开展以来,很多期货公司推出了以量化策略为主的资管产品。无论是趋势跟随型、期现套利型、还是日内高频等量化交易模式,都是期货公司尤其是具有外盘经验的期货公司在过往交易中已经熟练应用的,其在人才储备、策略开发上已经先行一步。这一类型的产品经过一年左右的实盘运作,已经体现出收益比较稳定、回撤较小、风险控制较好的特点,随着未来期权及其他衍生品种的陆续上市,这一领域可扩展的空间会更大。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资管行业来说,其本质在于帮助客户在实践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控制和对冲风险以实现资产的稳定增值。过去由于国内市场金融工具的缺乏,如何对冲风险和进行体系化的风险管理,一直是国内资产管理行业的短板。期货公司由于其固有的行业特点,从建立之初,就面对涨跌幅度大、行情急剧变化的各类衍生品市场,需要严格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风控技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无论是未来不断推出的衍生品还是当前的各类主要风险资产,其波动性都将进一步加大,这就将极大地冲击当前资管产品风险体系,也对未来资管产品在如何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仍然获取稳定收益提出了严峻挑战。而期货公司更应利用这方面的专长,积极发展跨平台、跨品种的综合性金融风险平台,而这也将成为未来资管业务中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需加强跨行业金融合作力度 中国国际期货有限公司作为首批取得资产管理牌照的期货公司之一。中国国际期货资管业务植根于公司专业化市场服务的经验积累及20余年的合规经营、严控风险的实践,此为公司持续利益的保障。并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多元化、多类型的资管产品,通过一系列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服务,旨在为客户创造“超额绝对收益”。目前中期资管业务以科学的量化交易和主观交易为核心,拥有跨行业、跨品种、专业化的产品设计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 未来,期货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以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的利益和价值为核心,注重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在此过程中期货公司需形成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从客户需求、产品设计、投资管理、风险控制、人才资源、渠道销售、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仍需加大投入和建设,苦练内功,方可在竞争激烈的资产管理行业中独树一帜、快速发展。同时,期货公司通过加大与银行、券商、公募基金、信托、保险等机构的合作力度,汲取经验和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投资管理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2014年将是资本市场改革深入、发展的一年,随着监管政策基于“加强监管、放松管制”的基础将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法律文件,期货资产管理业务也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海通期货总经理徐凌: 尽快明确期货公司 参与个股期权“身份”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下,2014年期货市场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的措施将更有力、步伐更矫健。 从行业来看,原油期货作为重要的战略品种,其上市受到社会各界的瞩目;指数期权、个股期权、商品期权琳琅满目,将为金融机构和实体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国债期货的流动性将提升,加快机构入市进程;国际化业务的试点和自贸区政策的落实,为开展境外业务、提升国内期货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提供了契机;资产管理一对多的放开将不仅使投资者有更多的理财渠道,也使期货公司真正参与大财富管理的盛宴,提高期货公司的市场化发展程度;风险管理服务子公司经过一年的试水,将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真正承担起服务实体经济和作为创新探索平台的使命;IPO的开闸将加速期货公司的上市进程。 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期货市场的改革、创新、开放对经济金融和实体产业的作用更加凸显,有理由相信,中国期货市场正处于20年发展的黄金时期。 个股期权影响最为深远 机遇也蕴含着挑战和风险,如,期货公司两级分化加剧,预计将更为依赖息差收入和创新业务;与原油期货相关的企业、金融机构资本雄厚,发展相关机构客户成为期货公司的竞争焦点。而从目前来看,个股期权对期货公司的影响最为深远。 个股期权在上交所上市,期货公司如何参与目前还未明确,建议交易所尽快明确期货公司“参与身份”的问题,鼓励并支持期货公司以会员方式参与个股期权,这对于交易所平稳推出、安全运行期权产品是十分有帮助的。主要有几个因素:首先,期货市场是高风险、高度专业化的市场,期货交易中的保证金制度、杠杆交易、“T+0”交易、当日结算等措施,证券市场都不存在,对于交易所、证券公司的风控压力是比较大的。而期货公司20多年来历经风雨发展壮大,最大的优势就是熟悉衍生品市场,有专业的风险管理团队和经验,在制度建设、交易规则、产品设计、风险控制、服务客户等方面都可以给交易所提供很多帮助。其次,个股期权上市后,预计前期参与的投资者主要是以“老期货”为主(另有一些有权证交易经验的客户),也就是期货公司的现有客户。如果期货公司以会员身份代理个股期权,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交易所和券商的压力。而且,期权产品较期货复杂,引入新的投资者群体需要做更多的培训教育工作,期货公司在此方面有经验、有渠道、有优势,可以很好地帮助其发挥作用。再次,期货、期权交易对交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期货公司的系统速度普遍在3毫秒之内,超过3毫秒投资者就会觉得很慢了,但是证券市场的交易速度目前在200-300毫秒,这是很大的差别。通过期货公司分流,可以减轻系统压力。最后,券商开展个股期权,需要建立一整套交易、结算、风控、IT系统,需要建立相应的人员队伍和内控机制。期货行业本身是一个人才匮乏的行业,今后人才问题将更突出。 人才和资本投入面临考验 期货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归根结底则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无论是传统的通道业务(比如对实体产业的服务),还是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子公司等创新业务,都需要大量的高精尖人才和资本投入。因此,新一年也是对期货公司进行人才投入的考验之年。 总体而言,2014年,我们将继续实施“战略引领、IT核心、创新机制、人才保障”战略,紧紧围绕从通道业务向“中介服务、风险管理、财富管理”三位一体业务模式转型,着力打造“期货与现货、场内与场外、国际与国内”一体化模式,铸造诚信品牌,勇担社会责任,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华泰长城期货总经理李杰: 贴近产业客户 践行“风险管理顾问”理念 服务实体经济是期货市场发挥功能的永恒主题。 当前,我国期货市场正处在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的重要转变过程中,新品种加速上市,创新业务不断推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不断深化。但目前期货市场参与主体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占比偏低,期货功能发挥仍显不畅。 四方面为产业客户提供服务 我们认为,期货公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为产业客户提供服务,进一步深化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第一,贴近产业客户需求,为实体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风险管理顾问服务。 开展套期保值是企业盈利模式的改变,需要实体企业在发展理念、经营战略、管理机制、人才队伍等要素上做出重要调整,所以期货公司要注重引导企业正确认识期货的功能和作用,转变企业仅关注现货经营的传统经营思维,帮助企业树立依靠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现代经营理念,显得至关重要。 我司在实践中逐步总结摸索出“企业风险管理顾问”的模式,为企业全面深入地开展风险管理战略咨询和管理咨询,首先,专家团队驻厂调研,深入企业内部了解经营现状,分析风险敞口,为企业运用期货品种开展套期保值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研究,给企业灌输期现货结合的风险管理理念;其次,协助企业设计和建立科学的套期保值运作机制,包括研究机制、决策机制、操作机制、监管机制、危机处理机制五项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套期保值有效运行;再次,为企业提供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套保方案,协助其开展套期保值操作,并进行套期保值效果评估和经验总结。这种模式实施了几年,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 第二,协助企业开展人才培训,为企业培养套期保值骨干人才。 期货人才的匮乏一直困扰着现货企业,阻碍了现货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开展风险管理业务。因此,期货公司应该为企业开展套期保值的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可分套期保值理念和实务操作两个层次。理念的培训主要针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介绍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正确认识期货市场对于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引导企业树立依靠期货市场进行套保的风险管理理念;实务操作培训则主要是针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内容以期货行情分析、具体操作流程、套期保值方案、期现货结合、交割流程等内容,帮助其掌握利用期货市场开展套期保值的基本能力和技巧。协助企业开展人才培训,为实体企业输送期货专业人才,有助于企业正确认识和运用期货市场,促进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发挥。 第三,依托股东背景,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实体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并非只局限于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期货公司可以依托公司及股东背景资源,在服务实体经济企业范围上进一步延伸。我司控股股东华泰证券已基本形成集证券、基金、期货、直接投资和海外业务等为一体的、国际化的证券控股集团架构,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体化的金融服务。 第四,建立“三位一体”协作平台,推动实体产业与期货市场的互动发展。 鼓励现货行业协会、期货交易所、期货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三位一体”协作平台,期货公司要深入产业,坚持开展产业调研和举办产业研讨会,解析宏观经济走势与产业运行规律,充当实体企业的风险管理顾问,提高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真正使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建立在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上。 根据客户需求推动业务创新 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复苏依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大宗商品市场波动仍将频繁,且我国正在发生的经济转型升级必将伴随相关行业阵痛,我国实体企业存在着庞大的风险管理需求。 我们希望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期货品种如原油期货、期权及更多宜农期货品种能够加速推出,境外代理业务取得突破,推动风险管理子公司业务发展,加快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建设,充分发挥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 南华期货副总经理朱斌: 期权上市将改变投资市场格局 2013年是期货市场飞速发展的一年,市场上产品推陈出新的速度令人应接不暇。但是我认为即将到来的2014年更应是载入史册的一年,因为这一年史上最具创意的金融衍生品——期权即将在国内交易所粉墨登场,标志着中国的衍生品市场在衍生工具开发方面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多方面影响投资市场格局 期权的上市将在多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现有投资市场的格局。 首先,期权的上市将为市场投资者带来一个崭新的风险管理工具。以往,对于产业投资者而言,想要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只能用期货来进行套保,因为没有别的场内工具可以选择;另一方面,利用期货进行套保后,现货价格波动的风险是得到了规避,但是期货本身的风险却没有工具可以规避,致使产业投资者有时候会陷入比较被动的境地。有了期权之后,产业投资者就可以选择利用期货套保或者利用期权套保,甚至可以利用期货和期权的组合套保,也可以在利用期货套保之后再利用期权对期货头寸进行保值,做到多重保险,让风险能够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中。 其次,期权的上市将为场外衍生品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基础。欧美场外衍生品市场相当发达,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场内衍生品市场的完善给场外衍生品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肥沃的土壤,因为他们有更多的场内工具可以作为基础和参考。我们国内市场在场外衍生品方面一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因为一方面市场缺乏场内工具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对期权认知的缺乏使得场外工具的开发利用也面临障碍。相信在期权上市之后,场外衍生工具尤其是期权类的场外衍生工具有望得到长足的发展,期货公司可以通过风险管理子公司的渠道为投资者量身打造多种多样的场外对冲产品。 第三,期权的上市能够促进期货公司个性化产品的开发。在只有期货工具的情况下,期货公司的产品开发显得非常单薄,只能做一些诸如对冲、趋势、程序化等方面的产品,无法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有了期权之后,期货公司就可以设计开发出更多个性化的产品,比如德尔塔中性的产品,波动率的产品等等,我们的产品池也会更加丰富,不仅可以满足普通投资者的需求,还能满足专业投资者的需求。 第四,期权的上市将给专业的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机会。机构投资者可以利用期权来构建自己的资产组合;其次机构投资者用期权对冲风险将更加有效和精准;这对专业投资者形成核心竞争力大有裨益。 紧锣密鼓筹备期权上市 当然,期权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鉴于期权的重要地位,很多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筹备工作,南华期货也不例外。为迎接期权上市,我们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在IT系统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打造好期权相关的各套系统,包括交易系统、风控系统以及做市商系统等。期权系统与期货有巨大的区别,IT系统是决定公司后续服务质量的关键。 其次,构建好公司的内控制度,包括交易制度、风控制度等等。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完善了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规避人为原因造成的各种问题。 第三,提升员工素质是公司开展期权服务的必备条件,为此南华期货在员工培训上不遗余力。 第四,逐步推进投资者教育。由于期权还没有上市,客户的认识还比较有限,所以推广活动主要利用座谈会和小型研讨会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普及,我们打算在新一年中加大市场推广的力度。 期权的上市是国内衍生品市场大发展的一个契机,有人说期权是衍生品世界的皇冠,我相信中国的期权市场一定会迅速成长并令世界瞩目,我们期待这一天能够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