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指数期货在中金所正式挂牌交易至今已迈入第四个年头。身为金融衍生品的开路先锋,沪深300指数期货可谓不辱使命,从第一个结算日就平稳对应现货结算价,到从未有投资人爆仓,再到屡创新高的成交量和持仓量,每每令人惊艳。 牛市开局 2013年沪深300指数以牛市开局,但是2月8日抵达全年最高点后,就未能再创新高。期间大盘上涨9.86%,不要小看这个幅度,以这段时间共经历26个交易日计,从股指期货上市至2013年12月31日,9.86%的涨幅可以排上第七十八名,相比全部样本的873天,相当于每100天战胜91.1天。 这么比可能还不觉得涨势凶猛,再做一下标准化。固定为当前相比20日前的涨跌幅,股指期货上市后的最大涨幅为2010年10月26日的21.3%,第二为2010年11月2日的20.2%,第三为2012年12月31日的19.6%。在排名前30的交易日中,21个交易日属于2010年十一长假后的牛市,6个交易日落在2012年12月4日开始的牛市,3个交易日在2010年7月底至8月初。换言之,本次的反弹虽不是最大,在近3年的历史中也能排上次席了。 2月8日是龙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但这里也是分水岭。到4月15日,下跌12.08%,随后到5月28日是小幅的反弹,幅度仅为8.52%。接下来在钱荒的推动下,6月25日,创下2013年的最低点,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最低点。计算2月8日至6月25日,跌幅达到21.87%。 下半年的大盘就进入整理的阶段。基本上是被包在上半年的震荡区间内。 总计年K线下跌7.65%,也是最近4年的第3根阴线。这4根年K线的最低点越来越低,最高点也几乎是越来越低。如果把这4根年K线加在一起,最高点不高于2009年,最低点也不低于2009年,仍旧处于向下修复阶段。 成交量迈上新台阶 成交量快速增长,是股指期货上市伊始就具备的特点,2013年也不例外。2013年之前的成交量(单边计)的单日历史纪录是2012年12月14日的992370万手。2013年1月24日改写为1043749手,突破100万手;3月15日,再改写为1204369手,迈入120万手;6月25日,也就是钱荒最严重,创下金融危机以后最低点的交易日,交易纪录改写为1337553手,跨过130万手。在此之后,虽然交易量的纪录没有再刷新,但是突破100万手的交易日比比皆是。下半年的125个交易日,21日个交易日突破100万手,百万成交日不再是偶发。 股指期货的成交量有两次上台阶的过程。2010年二季度至2011年四季度,这7个季度的日均成交量在20万手左右。2012年的一季度起,成交量开始增长,到2013年一季度,超越70万手。从2012年3季度起,按环比看,2013年一季度增长33.7%,2012年四季度增长38.3%,2012年三季度增长24.2%。加上2012年一季度增长37.2%,相当于在5个季度中,经历了4次快速增长。 2013年3季度更是惊人,日均成交量超过90万手。总体而言,沪深300期货的成交量越来越活络。 持仓量平稳增长 放眼全球所有的衍生品市场,只要是活跃的合约,持仓量增长是一个长期且必然的过程。2013年以前,沪深300期货4个合约持仓量相加的历史纪录,就是2012年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1日的110386手。2013年1月11日和14日,连续2个交易日将纪录推高至112603手和120439手,2月5日至7日改写为123140手、124062手和133907手。2月20日,纪录又被刷新为134810手。 在此之后,虽然持仓量没有再创新高,但不是衰退,而是维持在高位。除了还有两个高点,6月6日的133937手以及12月11日的134555手以外,全年日平均持仓量为106599手,远高于2012年的76664手。 持仓量的稳定增长,说明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各类交易策略的投资人不断增加,也扩大了沪深300期货接纳各种投资需求的容量。 期货本色愈加明显 最后一种衡量的维度,是期货的日振幅,与现货的日振幅。与价差的逻辑稍稍相反的是,期货的日振幅应该比现货大。这是为什么?试想,期货是对冲的工具,上涨时买进的力量更大、让期货价格更高,下跌时卖出的力量更大、让期货价格更低,这才是正常的。就像奥迪与奥拓,奥迪的加速更快,制动也要更强。期货有杠杆,当然更像奥迪车。 在沪深300期货交易的历史上,以近月合约为基准,69%的交易日,期货的日震荡幅度大于现货的日震荡幅度,正好印证上述的观点。2013年全年,该比例为77%,高于历史平均值,说明沪深300期货更具备“期货本色”。当然,这也跟大盘的波动性有关。例如,2012年二三季度该比例仅为56%和57%,正是因为当时的阴跌行情,大盘波动率节节下降,无法激起投资人追涨杀跌的热情。 综合以上分析,2013年的沪深300指数期货,维持了成交量和持仓量增加的趋势。股指期货上市已经迈入第四年,相信沪深300指数期货一定能继续做好金融衍生品开路先锋的角色。
责任编辑:刘健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