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期货行业收入两重天 期交所收入占据了期货业收入的大头,反观证交所,其交易费收入与券商相比占据了较小部分,这使得与期货公司几乎同时起步的券商的力量迅速壮大,已经远超期货公司。 13日公布的上海市第三产业税收排名呈现出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证交所纳税额不及期交所,甚至不及两家大型券商,而期货公司纳税额进不了前100名。在期交所实力不俗的背景下,期货公司与券商的收入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期市成交大增 期交所是主要受益者 在上述排名中,中金所和上期所均高出上证所十余个名次,说明证交所的收入可能不及期交所。这是由于股票交易量的萎缩导致的吗?并非如此。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上证所成交金额22.87万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39.53%。同期,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增长更为迅速。中期协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金额同比增长56.30%,其中上期所和中金所成交金额同比分别增长35.47%和85.92%。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产品线的日益丰富,投资者开始选择更多的投资工具,比如股指期货及其他期货品种。”国都证券分析师吴明辉对期货日报记者表示,这是期货市场交易量大幅增加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在代理交易量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为何依旧未出现期货公司纳税“大户”?对此,安徽某期货公司研究所负责人表示:“机构投资者大量进入、期货量化交易和期货资管的迅速发展是2013年期货交易量大增的主要原因。不过,量化交易的兴起虽然提升了市场交易量,但期货公司对这类交易收取的手续费率很低,所以量化交易对期货公司收入的贡献不大。” 业务多元化为大型券商锦上添花 更引人注意的是,在上述纳税额排名中,大型券商海通证券、国泰君安证券[微博]均排在上证所之前,申银万国证券也进了“50强”,可见证交所和券商的收入差别并不像期交所和期货公司这般存在巨大鸿沟。 “相比券商,证交所在业务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吴明辉说,虽然券商的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仍较大,但其自营、投行业务也能取得不错的收入。一些券商坐拥雄厚资本,即使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融资融券和资管业务等创收。 根据光大证券公布的信息,目前该公司业务涉及证券经纪、投行、资管、证券投资、基金、期货、境外、直投、销售交易等12个项目。“光大证券的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仅有百分之三十多,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收入占比更小,其自营业务和经纪业务收入基本持平。”方正证券研究员陈敏表示,但一些小型券商主要还是依靠经纪业务收入。 收入分配失衡制约期货公司做强 据记者了解,2013年在期交所收入大增的同时,许多期货公司利润平平甚至出现亏损。“期货公司承担了较高的风险控制、IT系统、人员投入成本,而依靠目前的手续费收入,难以覆盖这些刚性成本,这导致期货公司整体利润偏低。”华东地区某期货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期交所收入占据了期货业收入的大头,反观证交所,其交易费收入与券商相比占据了较小部分,这使得与期货公司几乎同时起步的券商的力量迅速壮大,已经远超期货公司。“在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期货公司根本没有能力在人才、技术系统上进行大投入,整个期货行业的健康发展都受到了阻碍。” 据中期协统计,2012年上半年,期货公司的整体手续费率为万分之零点四六二(含交易所返还部分),而2013年上半年,该数字减半至万分之零点二二三(均按双边),落至历史上最低水平。 “2013年我们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是经纪业务收入和利息收入,占比分别为75.5%和23.3%。”创元期货首席风险官卜琉琦表示,经纪业务手续费收入已经无法覆盖公司的经营成本,公司利润只能靠利息及其他收入来支撑。 随着期货资管、风险管理子公司等业务的开闸,以及未来境外期货经纪业务和期权工具等的推出,期货公司的收入来源也在逐渐多元化。但期货业人士认为,创新业务要带来实质性的收入增长还有待时日。 跳出期货圈,券商眼中的期货公司是怎样的呢?国泰君安证券去年年底发布的《中国期货行业深度研究报告》认为,未来5—10年期货行业盈利结构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未来5年期货和期权品种逐步扩容,经纪业务收入占比仍将超过50%;二是资产管理、现货风险管理以及自营业务收入贡献占比将逐步提升至30%—40%;三是投资咨询、基金代销和期货保税交割等辅助业务的收入贡献占比不足10%。“预计2015年创新业务收入约35亿元,贡献度约7%,未来5—10年贡献度有望达到30%—40%。”
责任编辑:翁建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本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凡是注明“来源:七禾网”的文章均为七禾网 www.7hcn.com版权所有,相关网站或媒体若要转载须经七禾网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处。若本网站相关内容涉及到其他媒体或公司的版权,请联系0571-88212938,我们将及时调整或删除。
七禾研究中心负责人:刘健伟/翁建平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负责人:李贺/相升澳
电话: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产业中心负责人:果圆/王婷
电话:18258198313
七禾研究员:唐正璐/李烨
电话:0571-88212938
Email:7hcn@163.com
七禾财富管理中心
电话:13732204374(微信同号)
电话:18657157586(微信同号)
七禾网 | 沈良宏观 | 七禾调研 | 价值投资君 | 七禾网APP安卓&鸿蒙 | 七禾网APP苹果 | 七禾网投顾平台 | 傅海棠自媒体 | 沈良自媒体 |
© 七禾网 浙ICP备09012462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1011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48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浙字第05637号]